“宅人”的美好时代

作者:四四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你真的愿意宅吗?

你是主动选择了“宅”,还是被动变成了“宅人”?你为何而“宅”?“宅”起来要多久时间?你是以“宅”逃避现实呢,还是用“宅”来养心?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自省的问题。“宅”本身并没有好坏对错,它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但为何选择它,如何使用它,决定了“宅”对我们的好与坏,希望你搞清自己“宅”的动机,并学会良性地使用它,让“宅”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做个快乐的“宅人”。

小林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进入互联网的世界:购物仰仗网拍,人际交往全靠QQ。赵雨是个白领,下班后会直奔家门,断绝和外界的一切联系,打开DVD通宵看电视剧。如果放长假,她可以7天都不出门。像小林和赵雨这样的人,常常被大家称为“宅男宅女”一一指蜗居在家,足不出户,社交活动基本以网络实现,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人。

“宅”的称呼起源于日本,而在我们的新兴网络语言中,“宅”还带有厌恶上班或上学的意思。“宅男宅女”们常会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游戏、影碟等。他们封闭在自己的兴趣中,不爱与陌生人接触,不爱结识新朋友。他们在房间里旅行,只要有互联网。他们说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孤单,但并不孤独。

什么样的人最易“宅“?

“宅人”并不算少数,而且人数还在逐渐增加。某门户网站做了大规模的网络调查,七成网友认为自己很“宅”;22.41%的网友最长一周“宅”在家中,除了吃饭,几乎都对着电脑;更有23.37%的网友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根据心理分析,有三类人很容易成为“宅人”。

处于“迷茫期”的青少年。找不到奋斗目标的人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退缩,会感觉到自卑、渺小,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所以将自己封闭起来。这些人中也有一部分会成为“啃老族”,他们习惯接受来自父母、亲戚的照顾与安排。

“性格内向者”。他们往往内向、敏感、自卑、胆怯,更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待着。而且与人建立起来的浅层人际关系,并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所以网络的虚拟性使他们不必担心自己被拒绝,反而能更轻松地与人交流。这种轻松的感觉让他们获得了归属感,也强化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

“压力负荷者”。他们容易出现短期的“宅”。工作繁忙,或者有重大考试压力,都会让人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注进去,于是变得足不出户。人际交往的圈子变得狭窄,甚至连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用网络交流。这样的沟通方式虽然便捷,但容易让人忘记真实的沟通是什么样的,心灵在虚拟世界中日益封闭。

首先,“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个必然阶段,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符合信息时代的重要心理需要——更大的自我空间,更多自由,而不是更多服从。“宅”在一个实体的房间里,其实体现了内心世界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遵循自己的规则,掌管自己的时间,这种控制让我们更有安全感。

其次,当你被快节奏生活弄得心烦意乱时,也需要向内观望自己,享受一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时光。关注自我、和自己相处,也有很大的心理平抚作用。不用社交,也不用考虑别人,这是很好的心灵放松法。

另外,“宅生活”的成本很低,不仅仅指物质成本,还有心理成本。上网淘价格最低的必需品:浏览网络新闻;下载免费电影……对于80后来说,财富的积累还未达到一定程度,而消费却如流水般处处显见,旅游逛街太累,恋爱聊天伤神且费钱,通宵派对伤害身体,会让心理疲劳,所以,偶尔需要过过简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