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既满足我们的心理需要,但又存在心理隐患,如何才能让我们宅得更好呢?
宅人李鹤有一张“快乐宅人时间表”—周一到周五下班后,就是他的“宅”时间,他会待在回家里看动漫。在这五天里,他会抽一晚,上上交友网站,寻找适合自己的女友。公司每月一次的部门活动他都会参加,周六下午是他的健身时间,他参加了一个羽毛球协会,打完球会和这些朋友去吃晚饭,周日下午是他的老友时间。晚上回到他的小屋,开始他每周例行的自我省思活动——写周记,记录心得。他觉得自己很适合这样的“宅生活”,有独处也有扎堆,有清静也有热闹。
李鹤的生活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一行动可以“宅”,但心灵还是要开放一些。留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同时也保留和外界适度的交集,我们可以总结出“宅”的三条原则: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究竟是什么。就像李鹤一样,虽然他一周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宅”起来,但是他知道自己是需要朋友,需要伴侣的,他给了自己一个很好的“宅比例”。要知道,“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对任何人而言,这都不是最终的生活目标。调节心情是为了走出家门,迎接外面的世界。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自我成长的力量,对外界拥有各种各样的期待和渴求,如果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就不会安于只待在家里。我们可以合理地安排“宅”和“出宅”的时间,让“宅”成为生活中良性的调剂。
其次,与社会保持互动。选择“宅”的生活,应当注意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外界接触,会会朋友,出去买买东西,无论如何要与社会保持互动。还可以多做运动,有空出外旅游,再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参加一些小型的俱乐部活动,比如舞蹈、棋牌、绘画等,和三五兴趣相投的人一起学习,既可以怡情养性,又能满足“宅”的心理需要,也不至于断绝和他人的交往。
最后,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失去了时间约束,我们就会变得随心所欲起来,吃饭睡觉没有规律,造成生物钟紊乱。所以,即使“宅”在家里,也要尽可能科学地管理自己,保持好的生活习惯,才能真正得到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