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流动儿童”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全方位、立体化的互动交流日益升温,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同时,流动方式也由最初的“单身式”或“夫妻式”变为“家庭式”。于是,城市学校里也就出现了部分“流动儿童”。
这些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学校后,遇到了多种困难,心理上也因之出现了一些问题。
客观上,他们由于人生地不熟,一时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再加上学校教育教学等情况的差异,又受到城里同学的忽视、漠视或歧视,难免会成为城市学校里的弱势群体——城市边缘儿童。
主观上,他们的心理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等)得不到很好的实现,导致他们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社会交往恐怖症、低自尊障碍、焦虑症、抑郁等)和不良行为(如厌学、逃学、迷恋网络游戏)等,难免会成为城市学校里的心理问题发生几率更高的群体——问题学生。
事实告诉我们,这些学生在进入班级的最初阶段,更需要老师的特别关爱。
“流动儿童”王聪超
我班上就有这样一位流动儿童,他叫王聪超。他妈妈来送他插班的时候曾说,他从三岁起就跟着父母过起了“流浪”生活。父母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他们先后到过北京、辽宁、大连,现在又来到了山东招远,并租住在我们学校附近,爸妈经常外出做小买卖,有时几天不回家。多数时间他一人在家,做饭、洗衣都是他自己干。
王聪超长得高大帅气,但他却似乎有着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做派,总是顶着一头乱发,脸也好几天不洗,显得很邋遢。而且,由于与他原来学校的学制不同,他明显地跟不上班级同学的学习进度,作业和考试测验成绩都是倒数。
所以,同学们就经常拿他的形象开玩笑,他总是一副无所谓的神情。王聪超的话不多,但我还是能感觉出他的机灵和孤独。我决心帮助他尽快适应现在的环境,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我在给他补课之前,先教他学习校规、校纪,让他明白在这个新学校、新班级里,有哪些可以做好,有哪些不要去做;可以享受哪些权利和自由,要付出哪些义务和责任。然后,我又尽快协调其他教师为他补课,并在班级中多次表扬他的进步。
在全体老师的帮助和关爱下,他改变了许多,进步也很大。而且,同学们对他的偏见也少了一些,还有的同学开始学着老师的样子帮助和关心他了。
可好景不长,正当我们师生开始为他的改变感到由衷高兴时,他却出事了。
网吧成了他的心灵庇护所
一天下午,我发现王聪超没有来上学,也没有接到他请假的信息。我的心—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有种不祥的预感,就赶紧给他家长打电话联系,得知他们家长都在外地,昨天出发的,要等几天才能回家,也没有得到孩子的任何信息。
我赶忙请了假去他们家。我在敲门的时候,邻居家一位老太太出来说,孩子中午就没有回家。
我估计王聪超很可能是去了网吧,因为在此之前就有同学反映他爱玩游戏。他妈妈也说过他以前曾拿着爸爸给他的生活费去网吧玩游戏。我急忙到学校附近的几个网吧去找,终于在一家网吧昏暗的角落里找到了玩得忘乎所以的他。
“你为什么这么做?”我很生气。
“我……我不愿回家!自己一个人在家没意思,就到网吧来玩一会儿。这儿人多、热闹,玩着玩着,下午的上课时间就过了,干脆就不去了。”
看着他一副无所谓的神情,我真想甩手不再理他;但看看他那疲倦、苍白、孩子气的脸,我又心疼了,这个王聪超的确也不容易啊,虽然有家,却没有家庭的温暖;虽然有钱,却只有孤独。
当天下午放学后,我把王聪超带回我家。家人得知信息后,提前为我们准备了羊肉火锅。家里温馨的氛围感染了他,他打开了话匣子,跟我们讲了许多他经历的故事。饭后,他教我儿子折纸,给我儿子讲北京长城、故宫等美景。我给他拿出一套新的洗漱用具,让他洗澡、刷牙时,他竟然激动地落下了眼泪。洗刷后,我老公又跟他谈了一会,还告诉他可以把这里当成他的另外一个家,我们随时欢迎他。
第二天,有同事笑着提醒我:“你怎么领这样的孩子回家?!可要当心呀,万一他将来有一天变坏了,不但不报恩,反去你家惹祸,你可怎么办?”我一笑而过,因为我坚信,这个孩子本质并不坏,只是缺乏爱和温暖,而爱的阳光可以驱散—切阴云。
我发现王聪超见多识广,文采也好,就让他担任我的语文课代表。每次我在作文课上朗读他的范文时,同学都会投给他赞赏的目光。而且,随着班级其他事情参与的增多,他的责任心也增强了,一起交流的同学也多了。
经过我们师生近一个学期的细心呵护和耐心帮助,现在的王聪超和以前那个放荡不羁、一脸漠然的他判若若两人!阳光自信、礼貌谦和的种子已种在了他的心里。
王聪超的故事再一次证明,流动儿童在不断变换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就好比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会有一种强烈的孤独心理,找不到归属感。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地走进他们孤独的内心世界,学会聆听他们的心声,慢慢排解他们心灵的落寞,牵引他们逐渐适应环境、走向阳光灿烂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