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和谐:同在一个屋檐下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文/朱迪

现如今,城市里高楼林立,平房己越来越少见了。人人都住上了舒适的楼房,高档住宅比比皆是。现代化的小区不断改进,让城市的邻里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家有一道铁门。为了防赋、防坏人锁住家门,同时也把白己深豫地封闭起来。邻居之闯不相往来,甚至对门住的人姓氏名谁都不知道。真是咫尺天涯啊!

笔者还依稀记得小时候的情景,记得那种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一个大杂院或者一个小胡同,家家都敞门待客,来去自如像是一家人。邻里之间更是互相关心照顾,东家在外面晒的被褥和衣服忘记收了,邻居会帮忙收回家;西家的大人出差,只剩下个十来岁的孩子在家,邻居会帮忙照顾几天……谁也没有感到麻烦,问题就解决了。节日里,谁家包了饺子,总会请对门的老人过来一起吃。夏日的晚上,大伙儿拿出小板凳,围坐在树荫下唠起家常,其乐融融。

生活富裕了,邻里间那种关系却变淡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可如今我们和近邻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昔日的大杂院变成了楼道,木门变成了坚固的防盗门。大家很少来往,更谈不上关心、照顾了。

温馨的社区环境能让每一位居民在友好的氛围中共享温情。如何能解决因城市发展带来的邻里关系淡漠这个问题呢?

心中有他人,矛盾自然消

“我家住在二层。每天楼道里摆满了电动车、纸箱子、装修剩下的废料,我又胖了点,根本走过不去。楼道是公共场所,可有人偏偏把它当成自己家的库房!”这是家住沈阳某小区的刘女士的一席话。她表示,大家都往楼道放东西,谁管也不合适。这样一来,邻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除了占用公共区域摆放物品,让人心烦的还有邻居家发出的噪音。如今的租房客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多了。不少租客是打工族或者不愿意在校住宿的学生。家住成都的75岁的王大妈说:“每天晚上11点,我们都已经睡着了,楼上那户却依然在听音乐,你爱我,我爱你的,声音特别响。他们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太疯狂了,折腾到后半夜才能安静下来。我本来心脏就不好,为这事没少和他们理论。他们嘴上答应得好好的,但没过几天还是老样子。”

和谐的邻里环境有赖于大家的理解、配合。生活条件虽然改善了,但也别只自己舒服,给邻居添麻烦。如果想想“这幢楼里不是自己一户”,就能减少不必要的矛盾。装修应选择在上午和下午,因为中午和晚上邻居可能在休息;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老年人早睡早起,年轻人熬夜看电视,这时最好把音量调得小一些,在保持自己生活规律的同时,不要打扰别人;自行车、电动车搬进家,或存放在小区的车棚废品和垃圾及时处理,不要扔在楼道……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却能成为和谐邻里关系的基础。

承担错误,宽以待人

汉代有个叫罗威的人,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闻到青草的芳香就大吃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非常纳闷。经过观察才知道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荚谈。可见,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补救,看见邻居犯了错误不过分计较,这有助于改善邻里关系。

家住光明小区2号楼12层的王先生和赵先生住对门,可他们的关系却十分不好,甚至可以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不久前,王先生的孩子乐乐被赵先生的孩子小磊打破了鼻子。两个小男孩今年都只有5岁,平素喜欢在一起玩“奥特曼与怪兽”,拿着木棍比划,一不小心,小磊误伤了乐乐。经过医院检查,只是皮外伤,可王先生却不依不饶,当然,赵先生那几天心情也不好,把邻居家孩子弄伤了,他既没有道歉,也没有任何表示。一气之下,两家的关系彻底决裂,一碰面就要吵,乐乐和小磊再也没有一起玩耍过了。

因为孩子受欺负而闹僵的邻居有很多。公平地说,这里面双方家长都有监护不当的责任。年幼的孩子一起玩耍,家长需要在旁边形影不离地照顾。稍大一点儿的孩子,家长需要教育他们:“要保护好自己,也不要欺负伙伴。”如果自己的孩子误伤了邻居的孩子,首先要承担责任,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确定无大碍后,还应带上自家孩子,买一些营养品上门道歉。而受伤一方的家长,如果孩子没有大碍,也不必斤斤计较。

在冲突面前,家长的态度会给孩子做出榜样。家长如果能主动承担责任,原谅对方的过失,这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见面致意,互相帮助

人际关系的发展依赖于双方的交流。如果邻里之间见面不说话,有事不商量,看见对方有困难不过问,人际距离怎么能拉近?

家是生活的重要场所,邻居是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人。大家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长,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此长的时间,只要以开放的心态,建立友谊并不难。

邻居家有了困难,可以力所能及地予以帮助;邻居家有了病人,可以打听—下康复的情况,表示关心。长辈关爱邻居家的孩子,孩子们也应当尊敬邻居家的长者。这样一来,邻里之情才能胜过“远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