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志道
在甲骨文中的“孝”字,似乎可以见到“子”双手举起,并向下作出磕头,给老人请安的动作。《说文解字》里说:“孝”先写“耂”字头,本义是指老人,像老人佝背、拄杖之形。“孝”字为“子承老也”,即子女承奉父老之意,这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孝”的原意。
美国人明恩溥所著《中国人的素质》中提到了一个证明中国人是多么重视孝行学习的例子。
一位住在中国南方的外国人要派人去北京办事。想到自己雇的一名中国教书先生的老家在北京,肯定愿意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和四年未见的老母亲团聚。
另一位先生叫来一个刚在隔壁房间下课的学生:“过来,把这张纸拿去,替我写封信给我母亲。抓紧时间,送信人马上就要走了。”外国人深感惊奇,他问:“这小孩子根本不知道先生有这么一位老母亲。你不告诉他,他怎么知道该写什么呢?”先生回答说:“他不明白该写什么吗?他学作文已经有一年多,已经熟悉不少文雅的问候语。他完全明白一个儿子怎么写一封禀母书。”
毫不夸张地说,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教化,“孝”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虽然现代社会的变迁对孝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从近年来针对孝道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当代青少年除了拒绝了“百依百顺”、“绝对服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行”等愚孝的思想外,在如何对待父母问题上同传统文化的孝顺并无明显差异。
“孝”只是古人建构出来的一个概念。“孝”是抽象的,“孝行”才是实实在在具体的东西。
如果你想做一个孝顺的人,但是每当你想到“孝顺”二字就感到有些汗颜的话,先不要草率给自己扣上“孝”或“不孝”的帽子。以下方法可能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将自己理想中孝顺的标准逐条写在纸上,然后在每条标准下面写出具体的事情。比如自己的标准为“我要令父母高兴”,下面就可以写上“小时候老师夸我有礼貌,父母知道了很高兴;我那天说了个笑话把父母逗得哈哈大笑…一”越多越好。
如果你写不出太多的事情,也不要着急,请开动脑筋,使用“如果……那么….”给自己提要求。比如,“如果我想要父母高兴,那么我可以试着多给父母做些饭。”句子造得越多越好,然后去逐条执行。保留好这张纸,定期检查自己的执行情况。坚持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孝顺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当然,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不论你每个月的收入多少,不论你是否在父母身边,或者在外地工作学习,生活仪式对改善关系非常重要。父母生日、节假日,或是家庭中具有特殊意义酌日子里送上问候,或是送去一些小礼品,或是围在桌子前吃一顿团圆饭,孝子之心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