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一心,良性竞争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文/闻心

这几天,范嘉实在很郁闷,加班加点奋战出来的策划书,在半小时之内就被主管枪毙了。而更令他接受不了的是,曾经的合作伙伴李辉在此基础上稍作修改,竟轻而易举获得了批准,并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这是剽窃!太不道德了!”范嘉怒不可遏地吼道。

其实,李辉也很为难。在共同起草策划书的过程中,范嘉总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即使计划出现了明显的错误,范嘉也视而不见,自信满满,甚至认为别人在故意挑刺刁难自己,闹得整个项目组人心惶惶。无奈之下,李辉只好结合大家的意见起草了一份补充方案。没想到,这一次却彻底得罪了自己的搭档。

职场中总是充满了变数,昔日的合作伙伴,今朝就可能成为竞争对手:而昨天的夙敌,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走到一起。

从这一点看,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同事关系是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技能,它会让我们如虎添翼,游刃有余。上述案例中的范嘉具备不错的职业能力,但是偏偏一意孤行,听不进同事的意见,最终失去了一次机会。要知道,当下的职场行为,多是以合作形式开展起来的,逞英雄式的工作作风已经落伍了。范嘉的失利,与其说是李辉善于抓住机会,不如说是不善合作的职业习惯为范嘉的事业发展设置了障碍。

应该承认,同事因“一起给公司打工”而走到一起。这种关系会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利益——有个人自身的利益,也有群体共同的利益。曾经有位经理说:“假如一个公司里,人人都是龙,个个争先逞强,就会将团体的力量分散到不同的方向,反而消耗了组织的战斗力。老话说拧成一股绳,就是告诫我们,大家是一个团体,只有集体的存在才能够保证每个员工按时领到工资和奖金。”

理顺沟通渠道,限制沟通内容

沟通是医治所有不良人际炎症的“广谱抗菌药”,虽然容易操作,但也需注意“用药的剂量”,否则容易带来副作用。

人总是喜欢打听消息,这些消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我们在单位总是一副孤家寡人的样子,势必会损失掉很多有用的信息,让同事觉得你自命不凡。所以,如果同事聚在一起讨论业务时,你不要继续坐在办公桌前,而是要和他们站在一起,围成一个圈,听听他们的想法。

当然,除了业务讨论,你还可以利用午餐时间跟同事闲聊,或者利用休息时间跟有共同兴趣的同事一起外出。这些非正规场合的交流会让彼此走得更亲近。

只不过,交流的内容是需要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最忌讳的话题是议论同事间的是非。毕竟,你很难知道某个人的实际情况,很难设身处地地考虑他当时的感受。这样的议论往往歪曲事实,给同事们留下“喜欢搬弄是非”的坏印象。

自己的家庭琐事,除非同事询问,你不要总是滔滔不绝地说;而同事的家务事,如果对方没有倾诉的欲望,你也不要追问。

由于分工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工作方法的不同,每个人都可能提出不同的计划、方案。在集体讨论时,对方提出的计划一定经过了他的深思熟虑,付出了很多汗水,如果没有太大的疏漏,作为同事千万别全盘否定。毕竟,最终拍板的是领导,你的反对意见如果没有被采纳,不但让领导觉得你的想法不成熟,还会严重影响同事的心情。试想,如果你辛辛苦苦做出的计划被其他同事否定,你会不会对他心存芥蒂?所以,此时你需要做的,是在已有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补充,让它更丰富、开展得更顺利一些。

涉及利益的事情,如果你非要弄明白,最好私下直接找领导询问。有些企业采取“密薪制”,在这里,同事间互相打听工资的数额很不妥。而如果你对其他同事的待遇、晋升有异议,完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办公时间通话或面询等正式的方法,直接向领导提出。

合作别停留在口头上

同事间需要合作,领导也喜欢员工其乐融融。究竟该如何合作呢?

为同一个目标出谋划策

著名企业家、管理大师艾柯卡曾经说过:“激励就是一切。你也许可以干两个人的活儿,可你成为不了两个人。”很多企业采用团队激励的方法,给一个团队定任务,完成任务可以获得奖励。此时,作为员工就需要参与其中,为完成团队的目标投入大量精力。也许你一天到晚忙,忙得不可开交,虽然辛苦了-一些,但等到你忙完所有工作后就会发现,其实工作给你带来了更多的喜悦和快乐。

干好本职工作

任务的完成是一步一步,一环套一环的。前一个人把材料交给你,你进行整理后再交给后一个人—一这体现了一种合作。此时,你需要做的是干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要对他人指指点点。曾有一家培训公司,课程研发部和招生部的成员因效益不好互相指责,认为对方部门工作不力。这样的团队由于缺乏凝聚力,很难扭转亏损的局面。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句古话在职场里可谓是至理名言。有些工作需要交接班,如果你能为上夜班的同事着想,清晨早一点上岗,同事就可以早一点回家休息;等到你一夜未合眼,疲惫不堪的时候,同事自然也会提前接班。

由于职场关系多与利益相关,那些为了声誉、金钱而发生的竞争可能影响着人们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很多人拒绝施予援手,恨人有、笑人无的心态非常流行。但是,今天不助人,明天自己遇到困难,有可能会成为孤家寡人。

透明竞争,看淡胜败

职场竞争是一个令很多人感到厌恶的词语,但我们必须承认竞争的存在。

问题的重点在于:为了赢得胜利,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好分寸?在不同的职场环境中,如何能够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仍然给他人留下好感?控制你的坏脾气

竞争引导进步,竞争带来活力,但与此同时,竞争会带来压力、挫败、焦虑等负面情绪。你一定听过前辈这样的劝告:“在职场,一个平稳的情绪状态会成为你的保护伞,让你获得良好的做事氛围。”所以,无论竞争态势如何,都不能被不良情绪左右。谁都会有情绪不佳的时候,你可以寻找一些外出公干的机会,减少与同事的直接接触;也可以找朋友将自己的烦心事情讲出来。如果上述两种方式都无法进行,那么就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再把纸撕碎,或者改变—下办公桌上的物品位置,环境的改变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人的心情。

尊重规则,尊重对手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你所能做的,是调动身上“每一个细胞”,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等待上级最后的晋升决定。当然,与此同时,对手的斗志也很旺盛。

但是,有些人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任务上,而是投机取巧,或者给对手设置障碍,甚至做出破坏公平的事情。这是损人不利己的。在运动场上,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不被承认,会丢掉奖牌,甚至终身禁赛。在领导眼中,竞争可以选拔更出色的人才,竞争失利的员工可以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而破坏竞争秩序的员工是不会被原谅的。

如果你在竞争中失利,至少说明你和对手之间,对方更胜任那个岗位,领导选择了一个更让他放心的人。你可以留在原来的岗位上,弥补身上的不足,继续等待机会,也可以离职去其他公司。

如果你在竞争中胜出,也不要得意忘形,贬低对方的能力,毕竟领导选择的候选人在能力上差别不会很大。你可以把同事们聚在一起,表明“自己能力不足,上任后请大家多多帮助”的态度,这样才能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