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孩子准备好了吗?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每年9月都会有一批孩子背起书包,走进小学。在新环境里,孩子将独自面对新的挑战:放学时自己整理书包、遵守课堂规则、学习有些枯燥而又非常系统的知识、参加考试并面对分数结果、解决与同学之间的冲突……

文/盖笑松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入学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过渡。孩子要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

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入学准备不仅是6岁幼儿的家长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且是整个0-6岁儿童的发展任务之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长需要及早了解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培养他们的5种能力——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社会技能、语言表达、认知能力。

自理能力

小学和幼儿园是不同的。幼儿园不但承担着教育的责任,还承担着保育的责任,每个幼儿园的班级中除了主班教师以外,还有配班教师和保育员,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交往中的难题。但小学里的教师主要承担的是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去照顾孩子的个别需要。这就要求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生活自理,包括管理自己的物品、整理书包、使用拉链或纽扣、不用提醒能有规律地大小便.进食饮水等。

第二,学业自理,包括记清楚老师留的作业、在考试前主动复习、回家主动写作业等。

第三,人际关系自理,包括主动跟人打招呼、自己选择小伙伴、主动邀请朋友来玩、打扰了别人以后能主动道歉等。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应当和孩子坐在一起,商定一个计划表。在表中,从易到难列出希望孩子具备的各种自理行为,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看书,主动和邻居打招呼……

把这个表贴在墙上或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孩子做到了,家长在后面盖一个小红旗,并约定只要获得100面小红旗,就会有奖励。通过强化的方式塑造幼儿的行为很有效。

自控能力

在幼儿园,每个班级的2名教师和1名保育员共同管理着20多个孩子,而在小学课堂,只有1名教师面对着40多个孩子。

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往往成为课堂中的扰乱者、同伴游戏中的干扰者。他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恐怕不太融洽,进而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自控能力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虽然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但在看动画片或打电子游戏时是能够全神贯注的,因此认为孩子的注意力没问题。事实上,对有吸引力的事物保持注意几乎不费什么力气,而能对枯燥、重要的目标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才是更有价值的。

第二,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遇到同学无意碰撞的时候,能否收敛起自己的抱怨?当孩子对老师的决定感到不公平,能否控制住自己的不满?当孩子收到客人的礼物,发现并非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他能否控制住失望的表情并有礼貌地表达感谢?为了能够适应人际交往环境,情感调节能力十分重要。

第三,控制自己的需要。当今城市中的独生子女在家中处于中心地位,一切家庭成员的行动都以孩子的需要为核心。然而,当他开始独立面对学校生活时,有些需要不可能立刻得到满足(比如上课时想去喝水),有些需要甚至很难得到满足(比如想当班长),有些时候要遏制自己的需要,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快乐(比如轮流游戏中的等待)。

第四,控制自己的行为。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如果家里没有家规,孩子一时很难习惯根据成人的要求去约束自己的行为,难以在学校里遵守规范。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家庭中建立明确的规则,比如看电视的时间、零食的数量、玩过的玩具要整理、对长辈要有礼貌等等。即使有时家长看到孩子哀求的表情觉得很心疼,也应当继续坚持规则。其次,家长应当学习惩罚的技巧。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惩罚,但简单粗暴的训斥、体罚不但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反倒会引起孩子抵抗规则的勇气。最有效的惩罚手段是取消孩子所喜爱的某些活动,或者收回孩子所喜爱的某些物品。

社会技能

幼儿园的日子是短暂的,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很微弱,一起游戏的时候是朋友,吵闹起来就变成敌人,分开了就会把伙伴遗忘掉。进入小学,他将和同学们在一个集体里相处6年。同伴的互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社会技能主要包括:避免过分顺从和过分指挥、区分他人无意的和有意的行为、主动给予别人帮助、协调自己的需求与他人的需要、倾听他人的观点、有强烈的交友愿望、通过恳求和劝说来获取别人的支持、知道如何有效解决受欺负的问题等。

社会是个大课堂,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给他们提供丰富而积极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醒孩子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与其他家庭一起出游,陪孩子探望生病的小伙伴,经常跟孩子谈论他的朋友,讨论其行为对别人的影响、感受等等。

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指挥别人的行动、有技巧地开展谈话,他在教师和同学心目中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相反,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孩子在集体中容易受冷落。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清晰地进行说明、恰当地使用词语、连贯地组织一段完整的句子、维持较长时间的对话、选择谈话的主题等。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两个要点:第一,向孩子提供足够多的语言材料。家长在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有限的一一词汇不够丰富,言语规范性不强,语法类型有限。为了扩大家庭中的言语范围,亲子共读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亲子共读是指家长和孩子在愉快的、游戏性的气氛中,共同分享儿童图画故事书。年幼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且往往要求成人重复讲述一本图画故事书。家长要善于利用这种百听不厌的特点,最初阅读一本故事书时,主要由家长讲述为主,在以后重复阅读的过程中,家长逐渐增加提问的数量,尤其是开放式问题的数量,“这只小兔子它要去哪里呀?”“小宝宝为什么不高兴了呀?”“灰太狼又在想什么鬼主意了?”引导孩子述说故事的内容,最后逐步过渡到以儿童讲述为主。当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长要不断地为他们选择相应难度的读物。

另外,日常生活中要为孩子提供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比如让孩子讲述他在班级的一日生活或某次娱乐活动中的经历。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家长可以故意装作不懂,要求孩子一步步提供详尽的言语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够连贯,有的家长经常忍不住打断孩子的话,替孩子把话说完。这种做法会逐渐扼杀孩子表达的愿望。

认知能力

很多家长都希望通过各种课外班或智力潜能开发训练使孩子变得更聪明。事实上,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不是训练,而是丰富的现实生活。所以,家长要注意在生活中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多动手操作,多动脑计算,多带他们外出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