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子女牵愁丝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如何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对退休的老人来说,这个问题则尤为突出。人们在退休之后环境和心理的改变,往往会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处理不妥,不仅会影响老人晚年生活的愉快,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与长寿。

活了98岁的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对这个问题曾有一段表述。他忠告老年人:“在晚年要怀着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身上吸取活力的希望而依附他们。孩子们长大了,他们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对他们的兴趣不减当年,很有可能,你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他们对你置之不理。我并不是说不应关心他们,我的意思是对他们的关心应该是谨慎的,如果可能,最好是对孩子们有益的,而不应过于感情用事。小动物一旦能够自己生活,做父母的就不管他们了。但是,人类由于育婴期长,感到做到这一点极为困难。我认为,对于那些在适当的活动中不光考虑个人利益的老人来说,幸福愉快地度过晚年是不难的。”

细细读来,感到罗素的这段话是很有道理的。处理好父子、母子的关系,就要正确地把握住老与少这两个方面各自的特殊性。我认为这两个方面有以下三点是相互矛盾而需要处理好的。

首先,这里边有两个成长的因素。从老人方面来讲,岁月的流逝已经使自己走过了一段里程,如果忽视了这个成长过程,那么就有可能使老人本身的思想感情没有得到成长,还停留在旧的阶段,像年轻时那样对待孩子和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子女,也和老人一样,随着岁月流逝而成长了,脱离了孩提时代而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生活,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的能力。如果做父母的忽视了这一重大变化,还是用旧阶段的感情和办法约束他们,势必发生摩擦,自然会引起不快。老人会认为孩子对自己没有感情,孩子会以为老人有意束缚他的手脚。实际上,事物的发展只能在更高阶段上统一而不能倒退回来达到重合,这就是哲学上讲的“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这客观规律下,为人父母的应审慎地检讨—下自己,而不必过多地计较子女,这便有可能为你去掉一愁。

其次,这里还有两个矛盾的方面。如果说前面讲的是客观因素,那这便是心理因素。人退休之后,一定会觉得很烦躁,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发火,但似乎总要发泄—下才痛快。这便是老年人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肯定会影响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除此而外,由于一下子脱离了火热而繁忙的工作,无事可为,人也会变得爱计较小事,以前不闻不问的事,现在可能会抓住不放、唠叨不休,评头品足大发议论了。再者便是记忆力减退对心理的影响,老人可能变得絮絮叨叨,说起话来翻来覆去。以上种种因素构成了老年人的习惯特征:好事、唠叨、多疑、烦躁,而青年人正处于向上时期,他们具有好奇、果断、敏捷、自尊心强的特点,并且是不易改变的。历史上大的运动,青年总是冲在前头便是由这个因素决定的。这与老年人的特征显然是互相矛盾的。那么,老年人就不可能以自己的特点来包揽他们的言行了。如果因此而愁怨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老年人一昧这样下去,就会变得孤独。因为年轻入会对你躲避甚至反抗。老年人最好还是大度一些,不要去斤斤计较,这又可为你去掉一愁。

第三是两个方面的逆向矛盾。实际上也就是不同的经历和习惯而引起的。因为老年人年龄大、经历多、见识也广,那么在处理事情、看待问题时往往容易往回看,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来分析现实问题,且好固执己见。这我们暂且称之为逆向。而青年人呢?他们经历少、见识少,但这恰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所以他们处理事情、看待问题则是着眼于未来。这便是顺向。如果世界是凝固的,这一顺一逆是完全可以重合的。但事物是运动的,运动的事物便使这种重合变得极少或者说没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年人以自己的看法来要求年轻人,势必使其有受压抑之感,觉得你迂腐碍事了。其实,对年轻人的各种社会实践我们不必多虑,倒是应该高兴地让他们放手去做,更不必为此而大动肝火。

在如何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上,刘少奇同志曾有一种办法叫“一管二放”。管什么呢?学习不好、品德不好、礼貌不好要管:放,就是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他们可能会跌跤,受些挫折,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得到锻炼。这种办法不是很值得我们仿效吗?

总之,为了晚年生活的愉快,为了健康与长寿,笔者想向老年人最后再进上一言:莫与子女相为悖,免得华发增愁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