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年幼孩子说“不”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犯罪原因令人匪夷所思

2004年秋,北京市石景山区发生了一起4名未成年人绑架、杀害人质后,勒索被害人家属150万元的恶性刑事案件。

案件很快就被警方侦破。然而在审讯时,几名少年竟然如此诉说预谋犯罪的经过:“咱们要做就做个大的,反正咱们还都是小孩,没到18岁,法律会从轻判决的,不能判死刑。”于是,他们就向自己曾经认识的同学下手。

同年11月1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判处这4名少年犯无期徒刑、15年有期徒刑不等。

不出意料,没有一个人被判死刑。他们在听到法庭的宣判后,脸上竟然有一种轻松的表情。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宽容竟然能成为他们胆大妄为的原因,这一切恐怕连制定法律的人都始料不及。

对于他们的犯罪心理,工作人员始终感到很困惑。

法官觉得,他们是不是境外的绑架片看多了,于是才模仿作案?然而,在庭审时犯罪少年回答得很干脆:“我们从来不看绑匪片!”

检察官说:“为了起诉,我分别走访了4名犯罪少年的家庭,发现他们父母双全,而且父母都有工作,经济状况也都不错,有的家庭还是三代同堂。看不出明显的家庭结构缺陷。于是,我又走访了学校,发现这些孩子从初一到初二,先后从逃学变成了辍学,他们在犯案之前已经很久不上学了。”

如果不愿上学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那么,他们为什么好端端的就不愿上学了呢?检察官质问他们的父母:“你们怎么把孩子教育成这样?”其中一位父亲流着眼泪说:“您不知道,因为他不上学,我骂过他,甚至打过他,但是没有用,他就是不听,我拿他也没有办法。”另一位母亲说:“这孩子不愿上学,我怕他学坏,专门送他去武术学校学习了一年。谁知,刚回来没多久,就参加了这种事儿。”

与少年对话揭开层层疑云

显然,家庭已经对他们失去了基本的控制能力。

笔者在对话这4位少年时发现,一提到母亲,他们都沉默不语,有的人眼圈发红。从这些表现看,他们具有人的正常情感,不属于反社会人格。

“为什么不去上学?”我问。

其中一个主犯回答得很干脆:“上学没有劲!我就是坐不住,不爱学习,我就爱玩!”

是智力落后导致他们的学习跟不上进度而逃学吗?我又对其中的两个孩子进行了一个数字推理测试。我发现,他们都能很快领悟并给出正确答案。显然,他们的智力也不存在问题。

父母双全,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个人情感能力和智力都正常,但就是不去上学。类似的麻烦可能也困扰着很多家长:有的孩子沉溺于网络,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孩子们太任性了。

上学确实很辛苦。第一辛苦是每天要早起,第二辛苦是要一动不动地坐在教室里,第三辛苦是要每天写一大堆作业,而且,要做到服从父母的要求,听从老师的安排,根据外部的要求忍耐、克制自己。

问题在于,忍耐与克制并非孩子与生俱来的本领,而是需要在出生后有意训练的。这种忍耐力通过早年培养,才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行为方式。这也是对性格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性格的关键期,在2-6岁之间,即上小学之前。

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不仅仅是给予、满足,更不是百般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悲喜、成败、快乐与痛苦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所以,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很有必要让他们经历一些不如意,包括家长对他说“不”,让孩子痛哭一番的经历……

为什么培养性格的黄金时期在6岁之前呢´因为6岁之前的孩子,当你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时,尽管他会发脾气,哭得气噎,哭得在地上打滚,可他还不懂得离家出走,不会以生命来威胁。

曾有一名12岁的男孩因为母亲管教而自杀。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母亲—直爱他,现在他要用同样的方式来惩罚母亲。孩子并不知道死亡的真正含义。所以,父母的爱要有艺术性,不要让孩子误读了你的爱。

“不”要怎样说出口?

1选择恰当的年龄段

孩子开始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会在2岁之后。

2岁之前的孩子,哭声是他身体痛苦的表达,是—种信号,我们要积极帮助他解除痛苦,无条件地关爱他。

但是,孩子到了2岁之后,他的哭闹有时不再代表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的表达。比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玩具不肯撒手,一定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吃的东西非要品尝,父母不买就大闹……

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心态,就要明确地对他说“不”,及早约束他的不合理要求。

2讲究说“不”的环境

一定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在其他亲属、小伙伴面前。

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跟你大闹,家长都不要心急。把孩子带回家,最好在卧室内,因为卧室没有危险物品。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到一种压力。然后,再告诉他:“你今天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不会给你买那个玩具,你更不应该大哭。”

3共同经历成长的“阵痛”

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哭得很大声……此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给他讲道理——他还小,很多道理还听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此时一定要让他感受到你“决不让步”的态度。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

他开始会很伤心,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小孩子现在全部的反抗本领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把手“哐哐”砸在桌子上,但他一定知道痛,不再拍。

你的“坚持”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孩子的成长需要阵痛,家长学习育儿的本领也需要阵痛。

这种教育方式是以—次事件的处理来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因为我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家长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

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文章开篇的案件,吞食苦果的不仅仅是被害孩子的家庭,那4个被判刑的孩子的家庭数十年内同样面临生活难题。

无期徒刑能否改为有期徒刑,取决于他们在监狱中的表现。根据推算,最快也要15年,17岁加上15年,他们出狱之后已经30多岁。此时的就业、婚姻问题恐怕都不会一帆风顺。而且,他们的父母届时已经退休,自己的生活和父母的养老都比较麻烦。

不难看出,早年让孩子经历克制训练,经历一番刻骨铭心的痛哭,这种代价比让他们犯罪后经历的监禁要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