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旗王
我这个人从小就是个“犟骨头”。老爸在家时就常常说我为人处世固执己见,是属于“不见棺材不掉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那类人,“倔”得像头牛。
参加工作以后,我的倔脾气依然如此,敢和上司顶牛,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和同事较真那更是家常便饭。办公室里常看到我和人家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别人都说我认死理,我则给自己的坚持己见美其名日为“原则性”强。我的绝不妥协的后果是严重得罪了一大批人,开民主生活会时大家给我提的意见最多,我呢还是那句话,始终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对的,真理永远都在我这边、
在单位可不比在家望,在家里因为我最小,遇事老爸、老妈、哥哥、姐姐都让着我。到了单位可就不同了,我有我的理由,人家也有人家的道理,争执的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而且还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给以后的工作带来许多困难。而且事实证明,我的固执己见也不全是对的,有一次因为我的固执己见还给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那次是领导交给我和同事小张一个任务,给一位房地产老客户设计一套家居图案,问题是这位老客户出国了,一时联系不上他,小张说还是想办法找客户再听听他的意见,我则坚持己见,认为自己以前和他打过交道,知道这位客户的喜好,便不听小张的劝告,最后两人闹翻了,我拿定了主意的事就绝不妥协,小张气极了决定不和我合作。我一个人苦熬几夜将图案搞了出来,结果人家客户回国后只看了一眼就否决了我的作品,说是时过境迁,观念早就更新了。无奈,我只好厚着脸皮紧急请回小张,俩人紧赶慢赶按客户的要求重新设计了图案,但还是比约好交图纸的时间迟了一天,为此公司还赔偿了一定的违约金。这也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如果当时在和小张争执时我听进他的话,结果肯定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还有一次类似的情况,那次是我和我们设计室唯一的女士小美合作。小美平日让大伙儿给惯坏了,事事都让着她,碰上我可就不同了,我偏和她顶牛。我们俩的合作一开始就很不愉快,总是你甸我一句的各持己见,有时候常常吵了半天什么事也没干成。其实后来细细一想,我们为之争吵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随便谁妥协—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俩人都为此较真起来,谁也不肯后退半步,都要让对方听自己的,结果搞得我们的合作设计进程几乎处于搁浅的状态,眼看着就耍完不成任务,一个季度的奖金也要泡汤了。最后一次在我们为了一个细节又起争执时,又气又急的小美忽然趴在桌上哭了起来,这下我可不知如何是好,干站在那儿发愣。听到小美哭声的同事赶来纷纷指责我的不是,起初我还拧着脖子倔犟地说:“我有我的理由,凭什么就该我妥协?”“小美抬起头来眼泪汪汪地道:“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为什么非得争个高低?你老是这样,以后我永远也不会再和你合作了!”
看到小美楚楚可怜的样,我也觉得自己真的做得太过分,没必要那么认真的,于是终于向小美妥协了,保证再遇到这些小事儿全听她的,小美这才破涕为笑。那以后,只要不是原则上的问题,我就不再争论不休,我们的设计进度很快就赶了上去,最后如期完成了任务。
有了和小美这次合作的经验,此后再和别人合作时我也注意了许多,事实往往是这样的:退~步海阔天空,学会妥协也是一种美德,在相持不下各持己见的时候,聪明的人稍稍妥协—下、退后一步就能打开僵局,所以说,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适当的妥协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有天在报上读到一则故事,说的是安徽桐城“六尺巷”遗址的由来。当时古代桐城人张英在京做相国,张英老家府第与吴宅相邻,吴家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初秦始皇。”家人看到张英的“御批”,马上让给了吴氏三尺地,而吴氏听说了这件事后,被张英的豁达和宽容所感动,也退让三尺。于是,桐城就有了今天的“六尺巷”。
这则故事让我深有感触,认为古人倘能如此豁达大度,我们同事间、朋友间、邻里间有了矛盾相互妥协一下又有何妨?
现在的我因为学会了妥协,和大家相处得非常好,大伙儿都说我再不是当初那个犟头犟脑的愣头青了,还笑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活学活用起中庸之道来。我则是笑着告诉他们,我尝到了妥协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