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你选对了吗?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在灵长类动物中,人在幼儿和儿童时的依赖期最长,需要更多的照顾。但父母不可能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加上社会及环境原因,孩子的依赖欲望和本能欲望不得不受到压抑。由于,心理的欲望与阻碍这些欲望的现实之间发生了冲突,造成孩子的心理不平衡,引起孩子的内心焦虑。为了消除这种焦虑,孩子必须寻求保护自身、部分满足愿望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防御机制。可以说,自从我们呱呱坠地,防御机制就同时萌芽了。

那么,防御机制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会存在防御机制?防御的起因与外界有关,但是外界并不直接产生压抑,而是迫使“自我”产生压抑。因为“自我”是心理的中介机构,它需要调整个体想得到满足的愿望与外界条件是否允许的矛盾。自我利用防御机制,一方面可以避免焦虑,另一方面可以部分地满足本能愿望。通过这个过程解决心理冲突,恢复内心平静。

举个简单例子:

一个饥饿的路人路过蛋糕店,想吃美味的蛋糕,但由于身上没有钱,他不能马上实现吃蛋糕的愿望。这时候,“自我”就会十分矛盾,既想吃到蛋糕,但由于社会道德约束,又无法通过偷盗或抢劫的方式得到满足。于是防御便产生了,他可以说我需要减肥,所以不能马上吃蛋糕,这是回避的防御方式;他可以说我还不饿,可以回家再吃,这是否定的防御机制;或者由于饥饿,他可以带着满腔愤怒回到家里,冲家人大发脾气,埋怨家人没有给自己准备充足的点心,而不是埋怨店员不给自己蛋糕,这是转移的防御机制。总之,这位路人会采取一些防御方式来回避当时吃不到蛋糕的痛苦。

所有的人都用“防御机制”将痛苦的情感和记忆排斥于意识之外。可以说,防御机制是一些独特的花招和思想方法,可以使人们避免与引起情绪痛苦的事物接触。1936年,安娜·弗洛伊德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描述了许多种防御机制的表现。下面再介绍一些较为常见的心理防

御机制:

压抑。压抑是弗洛伊德描述的第一种防御机制,系主动地将痛苦的记忆、情感和冲动排斥在意识之外,从而防御焦虑。当压抑不成功时,自我就会动用其他方式,如果为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个体就很可能会罹患各种心理精神疾病。而压抑得越深,又会导致偏见和成见越多,因此,个体同样需要适当的发泄途径。

否认。与压抑类似,否认阻挡了病人对痛苦观念或情感的注意,暂时性使它们与意识分开。运用否认,病人不再理会痛苦的现实,就像它们根本不存在一样。比如: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某领导,退休后依然摆出过去那种颐指气使的架势:在家里,大家缄口不谈病危的亲人,以免心情痛苦;看电影时,出现可怕的场面时很多女孩就蒙住双眼;诊断为糖尿病却讳疾忌医等等,均属于否认的防御形式。

反向作用。即以一种夸大的情绪方式来压抑与其相对立的另一种情绪倾向。比如强迫症患者以守时、节俭、整洁来抗拒疲沓、奢侈、脏乱的愿望。理智化。即在体验和谈论冲突的话题时,就事论事,不带有相应的情感色彩。比如一位先生,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为了回避痛苦他可能采取的方式就是对自己说:“我是男人,应该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妻儿的角色,因此我要打起精神好好操办葬礼,而不能感情用事。”

合理化。一个年轻人对路上经过的美女产生性的冲动,忍不住想多看几眼。此时,社会道德的约束使他产生一种负罪感。这时,他的自我会使用合理化的防御机制,例如这位青年会说:“大家都喜欢看美女养眼,多看两眼又何妨?何况自古英雄爱美人,这说明我具有成为英雄的潜质。”说完,青年就会感到心里舒适许多。这便是合理化。

升华。即把为社会所不容的动和欲望的能量用于为社会所允许的活动中,尤其是创造性的工作中,这是最健康的防御机制。与其他防御机制不同,它不反对本我,也没有自我的压抑,冲动的能量直接转用于社会。这如同为拦阻洪水修筑的水堤可以用来水力发电一样。常见的例子是:艺术是性欲的升华;拳击比赛是攻击欲望的升华:摄像职业是窥探欲的升华,等等。

诙谐。即在对自己和他人不觉得难为情和不愉快的前提下,将自己的感觉愉快地、公开地表现出来。历史上许多知名政治家在外交谈判中往往善于利用诙谐的方式巧妙避免尴尬。

转移。即将一个人的情感从真实的对象转移到较 为安全的对象上去。比如在外面生了一肚子气的人,回家之后大喊大嚷,并且踢狗一脚;在遭遇了一些不快乐的事情之后,有人喜欢向朋友抱怨、倾诉,也属于转移的一种类型。

认同。指被父母、长辈等重要人物的态度和行为同化,并加以仿效。这是人格发展中最重要的防御机制。例如医生的儿子喜欢玩听诊器;司机的孩子喜欢玩汽车模型;有人对电影感兴趣,与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有人喜欢模仿明星,均属于“认同”。另外还有一种“与攻击者认同”:在伴鬼游戏中,孩子将自己装扮成鬼的样子,是用鬼的恐怖特征来保护自己。再比如,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在与小朋友相处时,通常也经常会和同伴发生争执,这是孩子与父母的认同。

回避。指与危险的情况或客体保持一个安全距离的反应,包括意识回避和无意识回避两种。有时,无意识回避是判断“正常的喜欢和讨厌”的结果。例如:一个学生喜欢数学课,不喜欢语文课,当第一节是数学课时他精神百倍从来不会迟到,而当第一节是语文课时他自己都无法说清楚为何总是迟到。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例子中体现的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回避。

退行。指受到严重挫折时倒退到过去幼稚的水平。例如,已经长大能够自理大小便的4岁孩子,自从弟弟出生后就随处大小便;失意的孩子吮手指头等等。再比如,梦想和空想都属于正常的暂时性的退行。

感情隔离。是将与过去的痛苦记忆相关的情感从意识中隔开的过程,因而只能记住痛苦的事实,而被压抑的情感无法感觉到。比如:遭遇地震的生还者,获救之后可能说不出自己当时的感受,只是记得自己被困在废墟下面。

抵消。即在无意识里感觉到自己的攻击欲望给对方带来伤害时,为取消已给对方造成的伤害而采取恢复原状的行动。比如赎罪,就是一种做错事情后的补偿。当然,在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隋都能事后补偿,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过错,更需要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下面是一些较为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分离。指造成内心冲突的那些内容脱离了个人的控制表现出来,如梦游症、双重人格、神游症、自动书写症等。具体来说,比如“双重人格”,这里的含义是人格未成熟者在面临极大的痛苦打击时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比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车祸后失去双亲,事情发生后,他说话、行事的方式都变成母亲的样子,神情语气都很像母亲。这个例子就是一种精神病性的分离状态,需要到精神科就诊。另外,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缺乏牢固的、现实的自我形象,他们对别人缺乏信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毫无章法,开始认为一个人多么好,之后转眼又会把这个人贬得一文不值。

原始理想化.即夸大别人的力量和权威,认为别人是绝对好的。比如生活中有些人,往往在结识新朋友时,认为对方一切都好。然而随着进一步交往,当他们发现对方的缺点时又会绝对化地认为对方一无是处,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发生问题。贬低。即极度的轻视和抵消,与原始理想化相对应。

无所不能。即无端夸大自己的力量,比如:生活中的“吹牛大王”。

投射。即为了缓解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想法归咎于别人。比如一位女孩子,比较害羞,不敢与异性同学交往,于是她有可能很谨慎地观察周围的异性同学,努力寻找他们对自己看法的蛛丝马迹。有一天,当她终于鼓起勇气向一位男同学借东西时,如果男生刚好不想借给她,那么她可能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想和异性接触,是他们先不愿意接触我的。

躯体化。指心理冲突表现在除感觉器官、随意肌系统以外的躯体的症状,如“堂兄买田,我肚子痛”,这句韩国谚语就是一个经典例子。现在常说的心身疾病也属于此范畴。因此,当有心理方面的压抑和痛苦时,应当及时寻求心理疏通,从根本上去除病因,从而避免由于身体不适而反复就医。

熟悉了这些防御机制,如何更好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呢?我们发现,防御机制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它可以有效地维护一个人的心理平衡,从而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的发生。但如果应用失当,也会对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一位公司员工第二天需要上交一份重要的资料,他需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完成,同时,他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按时完成。这时候,假如他采取的是“否认”的防御方式,完全不把这个任务放在心上,然后安然入睡,那么可想而知,第二天等待他的可能会是被“炒鱿鱼”;假如他采用升华的方式,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在领导面前表现的机会,他就会振作士气,化压力为动力,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由此可见,防御机制无处不在,可以帮助个体逃离痛苦和不安。但如何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防御方式是关键所在,所以,尽量有意识地选择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尤为重要。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心理功能的领域中,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和病理的心理防御机制之间并不存在什么明确的界限。我们常称之为正常的、病理的,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程度上的差异。也许你可以挽着恋人的胳膊说“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孩儿,比任何其他女孩儿都好”,或者男孩子说“我会给你你想要的一切”,这无疑会增加恋爱的浪漫。但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无所不能的全能感,属于低级的防御方式,如果一个人持久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那么,久而久之他必定会深受其苦;或者假如这个恋爱的人完全相信对方,不现实地把对方理想化,有一种可能就是之后他/她不断体会失望,那么最后终将导致不愉快的发生。

恰当使用防御方式,我想应该从了解自己开始,现在就请审视—下自己惯用的防御方式吧.然后决定是否需要作出改变,从而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