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家庭的较量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文,赵旭东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

在当代中国人的结婚典礼上,会有一项雷打不动的内容,就是请双方父母和新人分别致辞。不论双方来自何种家庭背景,致辞的内容不外乎三个主题:一是感谢,二是承诺,三是祝愿。

孩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感谢来宾出席婚礼,感谢对方瞧得上自己不太成器的孩子。

承诺的内容大多是套话。首先,新人向对方承诺自己将永远忠诚,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然后还要向对方父母承诺婚后一定孝顺有加,真心诚意,保证“常回家看看”。双方父母则一定要向对方家庭承诺,保证把孩子“视如己出”,一碗水端平、不给气受。

最后,致辞人在发言结束时对新人的婚后生活进行美好的祝愿——美满、幸福、互敬互爱、早生贵子等等几乎是不变的主题。

致辞给典礼增加了喜庆的气氛,而从致辞的复杂程度上讲,既体现了人们对拥有幸福家庭的向往,也从侧面反映出婚后协调家庭关系的不易。

“中国式文化”造就

“中国式婚姻”

在心理治疗工作中,笔者经常遇到由于处理不好婚后家庭关系前来咨询的人。尽管“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故事的具体内容绝不雷同,但是综合其中很多案例就会发现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婚后家庭关系的深刻影响。

当代中国,以纵向的“亲子关系”为代表的传统家庭关系占有重要地位,横向的“夫妻关系”尽管有了发展,但仍然力量不足。二者之间的矛盾在日渐增多的独生子女婚姻中显得更加突出。很多小夫妻婚后无论是否同父母住在一起,几乎每天都要同自己的亲生父母联系。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也显现出了两代人的焦虑——父母并没有因为子女成家就打心眼里把他们作为成年人_样对待,而子女尽管成了家,却仍然把父母当做唯一可以信任的依靠,不敢轻易把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交给配偶。

相反,在西方家庭,亲子关系几乎是绝对让位于夫妻关系,婚后整天同自己父母联系对亲子双方都是难以接受的。所以,西方社会中婚后家庭成员代与代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烦恼自然少了许多。

当然,让中国人完全采纳西方那种相对“冷酷无情”的方式,恐怕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然而现实又告诉我们,如果亲子关系过强而削弱了夫妻关系,可能造成夫妻间信任度下降,互相猜疑,最终引发家庭矛盾甚至心理问题。因此,夫妻之间的关系需要适度加强。

情景再现

小夫妻二人都出自某大城市的独生子女家庭。婚后,他们同男方父母住在一起。妻子看见丈夫整天在公婆面前有说有笑,十分自在,丈夫有了喜事,先要到妈妈那里汇报,母子二人共享喜悦,而自己却像家中的客人,在公婆面前很拘谨,需要处处赔着小心。

因此,妻子十分不满,小夫妻独处时经常发生争执。妻子略带嘲讽地说:“你应该和你妈结婚,你们就是两代人,要不然你们一定很般配。”

夫妻二人的争斗逐渐从私下里发展到公开。婆婆看到小两口争吵时儿子占了下风,便会忍不住站出来帮儿子出口恶气渐渐的,夫妻俩越来越疏远,妻子一气之下搬回娘家,并正式警告丈夫:“如果再不和我一条心,就离婚”

丈夫一下子慌了手脚,被迫搬到了岳母家里去住一在自己父母身边,妻子的底气日渐增强,心情愉快然而,丈夫又有了活受罪的感觉后来,丈夫经常以工作忙为借口,尽量晚回家.小孩出生后,由于担心女儿身体,又担心女儿带不好外孙,岳父、岳母全权接管了外孙的养育工作,对不顾家的女婿很是不满。

终于在一次争吵后,丈夫搬回到了自己父母家,每天通过电话了解妻儿的动向,不愿意再见到岳父、岳母。丈夫走后,妻子也变得不开心,出现了严重的失眠,丈夫陪着妻子到心理门诊治疗失眠。

对于这个案例,如果不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可能按图索骥将其简单地诊断为“失眠症”,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然而,系统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寻求治疗的患者固然需要帮助,但他所呈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家庭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家庭本身才是“患者”,才更需要治疗。

改变病态现象不能单从个别成员着手,而应该以整个家庭为对象。按这种思路,就会发现患者的疾病实际上是家庭代际间关系失衡造成的。夫妻双方和自己亲生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的力量过于强大,孩子虽已成年,但仍然是父母放出去的风筝,飞得再远,如果有必要,就要把线待回收收。而小夫妻之间的“夫妻关系”则明显力量不足,经常会受到亲子关系的影响,处在一种若近若离的状态。

存排除了妻子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之后,笔者向夫妻二人进行了旨在加强夫妻关系的家庭心理教育。

①学会如何成为一对夫妻。在健康的夫妻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彼此忠诚于对方,其次才是忠诚于各自的家庭。尽管观念的转变有些困难,但为了建立新的有凝聚力的婚姻必须要转变。

②为了改变夫妻间相互指责的旧有交流模式,笔者给他们布置了旨在加强夫妻关系的家庭作业——双方搬到一起居住,共同承担照料孩子的责任。生活中,二人每天都用纸记录对方的优点。

一周后夫妻俩再次就诊。笔者将双方的“作业”当场宣读时,发现尽管他们表面上都装作满不在乎,但都在认真地听对方对自己的赞扬,还不时地露出害羞的微笑。

在进一步的干预过程中,笔者让他们尝试着练习“当自己的亲生父母对爱人表现出不满时,自己如何站在爱人的立场上为其辩解,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自己当做一个受害者,希望父母替自己出气”。

为了加强彼此的关系,也为了让他们体验到为人父母的乐趣,笔者还建议夫妻共同制定计划,每天都要一起带着小孩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同时,也建议他们像新婚蜜月一样,恢复正常的性生活。

第三次就诊时,妻子的睡眠有了明显的好转,夫妻之间关于如何养育孩子的话题也明显增多,可以看出,他们的感情有所复苏。

没有绝对的真理

从家庭系统的角度思考成员之间的矛盾,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的家庭矛盾中未必一定存在所谓的“受害者”和“加害者”。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生活中,人们都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按照自己的目的,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立场不同,对同一件事情作出的判断自然也就不同。所以说,家庭关系中绝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一个儿媳妇向笔者抱怨说婆婆歧视自己。

最近几个月,她在家休产假,不经意间听到了婆婆在客厅接电话,来电话的人是丈夫前女友的母亲。以前两家关系很好,但是因为没能做成亲家变得有些生分,电话中,对方向婆婆打听出生不久的小孙子的情况,顺便问到了儿媳的情况,只听婆婆说:“好什么好呀!就是一般人吧,没有你家女儿好。我们要是能做亲家就好啦。”这句话气得儿媳妇哭了出来,她想,老太婆又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幸亏我今天听到了,原来她心里面一直讨厌我呢。

从那以后,只要一听见婆婆讲话,她心里就会很不舒服.

笔者问:“婆婆的人缘好吗?”

“很好”儿媳回答,“她和外人很会说话,对别人挺好的,可就是对我不好,和她儿子串通起来气我~”

笔者问:“鉴于婆婆和她朋友两家的微妙关系,婆婆会让朋友难堪吗?”

她想了想说:“不会吧”

笔者继续问道:“如果你是婆婆,你当时会怎么说呢?我对儿媳很满意,我儿子没有娶你家姑娘,看来是对了。会说这样的话吗?”

“不会的。我懂了”她说。

在家庭治疗中,咨询师不会偏听偏信来访者的一面之词,卷入家庭纠纷,充当裁判员或是法官的角色,因为那样既不能帮助来访家庭成长,又会把自己搞得很狼狈。咨询师会启发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换位思考,接受差异,理解彼此行为背后的用意,化解矛盾。这对成员来说尤为重要。

与老伴重新谈一次恋爱

需要提醒双方父母的是,孩子结婚后,与其依依不舍,不如欣然接受这个转变。父母如果足够明智,不过分卷入与孩子之、司的纠缠,就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夫妻二人希望的,但是以前由于需要照顾孩子而没有做的事情。这给父母提供了一个重温旧梦的大好时机。

应该说,孩子结婚后,家长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如果处在这个阶段的父母前来咨询,笔者通常会建议他们找寻自己的乐趣,与老伴重新谈一次恋爱。

当然,婚后家庭关系的司题实际r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有各种解释和处理技巧,这里不能一一叙述。但不论怎样,只有在彼此尊重、体谅,保持家庭之间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