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的创造力找回来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文/闻心

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前不久,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

测测你的创造力:

1.一支铅笔,请你尽可能地说出它的用途。

2.把你所想到的白色的、柔软而且能吃的东西写出来。

以上是考察创造力的常见题目,在一定时间里,答案数量越多的人,相对更富有创造力。考考自己,你能想出几个?笔的用途可以是书写、绘画,创造性的回答可以是:用来缠线、教小孩数数、画直线、盘头发、倒磁带,有人甚至想到,铅笔芯可以当做润滑剂、削下来的笔削可以做装饰画等等,这些你都想得到吗?

好奇与依赖几乎是每个孩子身上最主要的特点。孩子们的好奇心永无止境,他们喜欢紧跟着一队小蚂蚁探寻它们的去向…孩子的好奇心很可贵,因为它长大之后它就会变成创造力,为世界带来全新的发现。孩子们对于成人的依赖也是与生俱来的。生活上,他们需要衣食温饱、远离危险;精神上,他们需要以成人的评价作为成长的导航。然而,当好奇与依赖发生冲突的时候,败下阵来的总是好奇心,于是,那些原本属于孩子的创造力便会因为缺少用武之地而渐渐失去了功力。

一项调查显示:某校学生初中阶段创造性思维水平随年龄增长有显著提高,但到高中阶段有所下降。中学生是思维活跃的群体,为什么高中阶段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反而降低了呢?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对“家庭环境对孩子实用创造力影响”进行测试时发现,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和“控制生”对孩子创造力产生的是消极影响。比如“家庭成员经常去图书馆”,在浓厚的知识性氛围中,孩子更注意从现存的知识体系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从而束缚思考。同样,家庭的“控制性”要求孩子遵守固定的生活规律和家规,孩子就习惯了接受和服从。而“独立性”和“娱乐性”则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同样,高中更加繁重的学业负担会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家长的哪些行为

扼杀了高中生的创造力?

1.僵化呆板的生活内容是创造力的第一杀手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我们用这些时间做了什么。高中生的生活如果基本被学习占据,刻板的生活会隔离书本之外的认识,他们甚至连浮想联翩、发呆的时间都没有,这种生活模式自然会导致其思维缺少灵活性。

2.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孩子们成为学分的牺牲品

很多时候,孩子喜欢家长与他们一起分享自己的突发奇想,然而由于这些想法与学习没有太多关联,所以,一些家长总是用不屑或者忽视来应对孩子。例如,孩子在练琴的时候,喜欢在键盘上弹奏一些不着调的自创作品,母亲就会板起脸说:“你这弹的是什么呀,按老师教的好好练习,别浪费时间!”如此来阻止他们的创造性行为。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依赖于家长日常那些不经意的评价,当我们的评价总是以否定和漠视的方式出现时,孩子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就会渐渐地放弃刚刚萌芽的那些奇思妙想。

3.被打扰,断送了孩子做事的专注力

研究发现,所有的创造都需要创造者做事的专注力。我们总以为创造是一种灵光乍现,却不知在灵光显现之前,创造者需要有更多的积蓄。而我们的孩子,课内外作业应接不暇,几乎没有自主的时间。有时,他会偷偷玩玩手边的小东西或者发发呆,不幸的是,这种情况总是会被父母发现并被制止。

其实,多数孩子天生具备做事专注的能力,可惜的是成人却很擅长打断孩子正在专注的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其实是对孩子专注力的干扰。久而久之,注意力难以集中就会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4.不接受孩子的错误与失败

许多家长很恐惧孩子的失败,似乎一次失败就会断送了孩子的未来。事实上,纵观人类所有的发明,都建立在尝试性错误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有错误存在,孩子就会缩手缩脚,缺少冒险的愿望,即使是存学习上也会因为担心丢分而不敢给出更加有创意的答案来。

所以,家长能够接受孩子的失败,就是在为孩子创设轻松的氛围。当孩子可以自由主张的时候,思维也会随之松绑,创造也不再成为一个难题。

5.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但是自己在教育行为中却喜欢从众,别人的孩子学了什么,自己的孩子也得学,别人的孩子考重点,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结果,孩子们就像是生产线上的产品,从一个车间转入另一个车间,被动而缺少自己的特点。

如果我们用丰富的生活内涵做土壤,用积极的认可做光源,用不打扰孩子的专注做养料,以培育之心,就能找回孩子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