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应对突发事件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文,杨霞静

45岁的老刘是一家出版社的老编辑,工作20多年一直兢兢业业。前两年,由于单位体制改革,他提前退休了。赋闲的这段日子,他始终愤愤不平,逢人便讲单位对自己的不公。今年春节后,老刘发现胸口总是憋闷,心跳有时不太规律,到医院一查,他得了冠心病。老刘很纳闷,自己的身体一向很好,退休前体检的时候还一切正常,怎么突然得这种病呢?

77岁的老张是个铁杆球迷,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地支持中国足球。今年春节前,他观看了国家队战胜韩国队的比赛,激动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清晨,老张突发心绞痛,幸亏入院及时才转危为安。

影响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性格、遗传之外,还有各类突发的生活事件。生活事件会使人处于应激的状态,当人们精神紧张时,身体机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精神和躯体疾患。

经过研究,学者发现了若干种容易给人带来巨大压力的生活事件。比如工作不顺利,子女管教困难,升学、就业、婚恋受挫,患病、手术、外伤、流产,工作获得突出成绩,生活的改变如结婚、搬家,发表著作,子女离家或远别,与领导关系不好,受人歧视、攻击、蒙受冤屈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事件并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工作取得成绩、晋升.结婚生子等等对人有好处的事情,仍然会给人带来压力。

生活事件并不直接引起疾病,毕竟除了事件本身的性质之外,人们自身的认识、调节作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见,合理的应对方式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有效避免疾病的产生,它反映了一个人适应生活的能力。

了解自己常用的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指的是人在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中,为解决困难而采用的种种办法。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人们在处理冲突时,比较偏爱某种特定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情绪调节方式。有些人喜欢歪曲事实,有些人不承认现实。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在短时间内可以维护内心的和谐,但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每当遇到突发事件,不要立即作决定。

寻求别人的帮助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不仅是说人多力量大,也反映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几个人凑在一起,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尤其在突发事件面前,多一个人,就多一个思路,多一分支持。特别是遇到亲人离世、搬家等情况时,人们更需要重新建立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使问题合理化

应对压力,首先要调整我们的认识,对压力有一个合理的看法。比如前文中的老刘,他完全可以认识到,自己下岗,可能因为工作能力不突出,或者单位确实负担很重,或者没有搞好与领导的关系。就算已经下岗,自己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怨天尤人,回避现实。中国足球队终结了30多年的逢韩不胜,这是一次突破,但与亚洲强队还存在很大差距。认识到这一点,老张就不会对一场胜利彻夜难眠了o

不要自责,要通过行动找办法

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在遇到困难时倾向于自责,而健康的人总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压力逐步得到控制

你可以确定事情的轻重缓急,量力而为,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不承担过多的压力。另一方面,发展新的人际关系网络。接触的人越多,就越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网络。因此,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他人沟通是尽快融入新环境、缓解孤独无助感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