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辈教育;仅凭热情还不够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文 杨凤池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

目前,“421”式的家庭,即4位老人、夫妻2人、1个孩子的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中家庭结构的主流形态。在这种结构下,祖辈承担起了更多的照顾幼儿的责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可谓是满腔热情、尽责尽力地做好照顾宝宝的每一件事情。但是,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孩子变得调皮、任性、不愿上幼儿园、不愿听家长话,这些问题让祖辈们应接不暇,甚至跟儿子媳妇产生分歧。

许多现象都已经在提醒人们要关注一个事实:除了关心呵护以外,宝宝的心理发展状况也应该受到祖辈们的重视。

针对宝宝的变化,爷爷奶奶们应该运用科学的眼光进行合理的解释,这样才能理解宝宝变化背后心理发展的实质。想让宝宝今后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要对症下药。

下面我们举几个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借此来分享一些心得。

宝宝哭着不去幼儿园

3岁的欢欢漂亮活泼,出生后一直和奶奶生活。这也难怪,平时妈妈上班,不由奶奶照顾怎么行?

奶奶精心慈爱,和欢欢感情非常好。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妈妈意识到让宝宝参加集体生活非常重要,于是决定带她上幼儿园。可让全家心疼的是,欢欢每天早上都会号啕大哭;在幼儿园里,她不睡午觉,不吃饭,还经常拿着手绢满屋子跑着找奶奶,好像奶奶就藏在手绢的后面、,家人害怕孩子发生什么危险,只好把她接回家。

许多小孩子都出现过类似欢欢的问题,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1)由于和奶奶分离,宝宝产生了焦虑情绪。从一出生,欢欢与奶奶就是形影不离,欢欢的一切需要都由奶奶来满足,形成了良好的依恋关系。然而,去幼儿园意味着长时间没有奶奶陪伴,孩子感觉到奶奶不要他了,自己被抛弃了,所以才会看起来忧心忡忡。

(2)宝宝怕生。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小朋友、老师生活会产生焦虑。由于现在的居住环境改善,大多数人都住进了楼房,孩子一般无法与其他小朋友玩耍,这使得孩子不知道如何同陌生人交往。欢欢进入幼儿园的新环境中,自然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3)宝宝自理能力不成熟。到了幼儿园,习惯什么都由奶奶照顾的欢欢顿时不知道如何是好,穿衣、吃饭、睡觉,什么都要自己一个人做。这样的情况难免会给宝宝造成挫败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自然不爱上幼儿园了。

当搞清楚孩子不愿去幼儿园的原因后,我们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宝宝渡过这个难关。

当宝宝因为分离感到焦虑时,我们可以设立一个适应机制。一开始,让宝宝在幼儿园待一个小时后去接他,见面后把他抱起,并且亲吻,逐渐的,把时间延长到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一整天。这样做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并且让宝宝感受到我们是爱他的,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我们都爱他。

我们还可以让宝宝带上他自己喜欢的玩具,比如毛毛熊。玩具作为奶奶的替代品,可以陪伴宝宝一起游戏,安静地入睡,它是一种安全的象征。

当然,在宝宝入园之前,我们要提前锻炼他的自理能力,自己吃饭、穿衣。另外,提前带着宝宝到幼儿园里熟悉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宝宝大了反而不懂事了

洋洋快3岁了他最近的表现让家人非常头痛。

有一次,他在搭积木的时候,有一块总也搭不好,刚放上去就掉在了地上,姥爷好心好意帮他拣起来,给他搭上,可洋洋非但不领情,反而很生气.他将原先已经搭好的积木全部推倒,不玩了

吃饭的时候,洋洋总是要用筷子自己吃,但总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姥姥怕他吃不好,把勺子拿了过来,要喂他,洋洋却大哭大闹,索性赌气不吃了。

洋洋的举动让老两口感到很困惑,他们觉得孩子小的时候还挺听话的,现在大了,反而越来越不懂事了。

像洋洋这种情况,基本上所有的小孩子都会出现。

洋洋处在“第一反抗期”。在2-5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体格快速成长,运动能力加强,独立行走让他们能更多地接触周围的世界,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他们希望能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可以分辨哪些是自己的意愿,哪些是别人的意愿。然而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还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反抗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显得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

在这个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我们更应该理解宝宝,注意与他们的交流方式。

家长需要鼓励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保持耐心,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示范帮助。有些老人性情比较急躁,每当他看到孩子做不好事情,就急于帮助解决,或者加以严厉的批评。例子中,姥姥和姥爷急于帮助孙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产生愧疚感。姥姥、姥爷应该给孩子一些启发,譬如拿一双筷子给宝宝,让他试着慢慢吃。当然,姥姥也可以做—下示范,教给宝宝如何使用筷子吃饭,这样一来,宝宝会为自己学会了一个新本领而感到高兴。

当然,我们在理解宝宝、尊重宝宝的同时,对于他们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不能娇纵放任,要适时以不同方式处理。曾有一个小孩子,在吃饭前吵着要吃雪糕,爷爷马上出去买,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脾气也越来越大。其实,当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不能满足的原因。如果孩子执拗任性,不听劝阻,家长可以选择暂时回避,给予冷处理,等到孩子情绪恢复平静之后,我们可以再与他们交流。

宝宝能多玩一会儿吗?

6岁的明明放学回家,仰着小脸乞求姥爷:“姥爷,陪我玩一会儿,好吗?”姥爷说:“那可不行啊,你爸爸吩咐好的,一定要先做完作业”。

饭后,姥爷又拿出爸爸走之前给他留好的奥数题,明明的小嘴噘得老高。

睡梦中,姥姥听见明明说:“我想看喜羊羊。”姥姥觉得孩子这么小就整天被学习拖累,可能不好,于是跟孩子妈妈商量,每天让明明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们玩上半个小时,并且让姥爷教他下象棋,有时间与姥爷切磋。

看着明明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姥姥姥爷会心地笑了。

游戏是小孩子的主导活动。高尔基曾经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的确,孩子的各种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游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源泉。然而,现在的许多父母深陷于压力过大的社会竞争中,他们不知疲倦地希望孩子能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兴趣班、课外参考书铺天盖地,占据了孩子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结果孩子们被压得喘不过气,爷爷奶奶们虽然心疼却也无能为力。

不可否认,家长们忽略了游戏的作用,以及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快乐。

宝宝通过游戏,在现实和空想的世界中往来,可以体验到各种新鲜的感受,学习到各种新的知识,从而构建起一个又一个自我发展的“里程碑”。游戏可以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通过感知积累大量经验,使得思维创造力、言语能力不断增强。

同时,游戏是宝宝表达内心感受的媒介,这是一种情绪、压力的释放,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游戏还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它促进宝宝对他人行为和内心感受的领悟,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特有的观点。

不难看出,了解宝宝的心理发展规律,祖辈在照顾孙辈的时候就会多一些有效的方法,促进宝宝健康成长。所以,作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们平时可以多学习、多了解有关幼儿成长方面的知识,这远比徒有一腔热情地娇惯溺爱要明智得多。在养育的过程中多一分明白,在效果上就会多一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