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总是“对号入座”找自己的病?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文 章睿齐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种“三年级综合征”,所谓“三年级综合征”是三年级医学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他们学习完基础阶段,刚开始接触疾病的症状学,对临床课程初步有了一个认识。由于对疾病的症状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习惯性地把自己和书本上的症状对照,常常发现什么病自己似乎都沾了点儿边。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仅限于三年级医学生,生活中很多人,在接触到疾病症状信息时,都会对号入座,在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之后,甚至付诸行动,乱吃药、乱求医。

老柳今年54岁,工作32年了,在单位是一个不大不小部门的领导,手下管着十几号人,他的身体一直很健康,心情也不错。上个月领导找老柳谈话,说准备调一个年富力强的人来帮他分担工作,要他多教多提醒点。这分明是要接他班的意思啊,老柳心想是不是自己不行了,为此很是郁闷。真是祸不单行,紧接着一年一次的例行体检,医生告诉老柳他心尖区有点吹风样的杂音。老柳当时心里一惊,马上就问医生:“是不是心脏病,严重不严重?”虽然医生说是生理性杂音,不要紧,但还是让他注意心脏保健。老柳觉得医生话中有话,但又琢磨不透医生模棱两可的说法是什么意思。他以前好像看过书上说,心脏病是有杂音的,思来想去老柳觉得医生的话是带有安慰性质的,所以他认定自己患上了心脏病。

从此以后,老柳经常感到胸闷、喘不上气,有时甚至感觉心跳很快,快得有严重窒息感。他开始反复求医,妻子陪着他辗转好几家大医院就诊,花了近2万元医疗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检查不出什么实质的疾病。虽然许多医生说他心脏正常,但老柳总认为医生是安慰他。每当有医生说他是自己想多了、瞎猜疑时,老柳都很生气:我难道还真希望自己生病不成?病生在我身上,我自己还不清楚?

上周老柳的一个同事因为严重心脏病入院了,同事在病床上插着导管痛苦不堪的情形,让他印象很深。这个同事告诉老柳,他就是经常感到胸闷、喘不上气,有时甚至感觉心跳很快。听到这些话老柳想,自己的症状明明就跟他一样,怎么就检查不出来呢?于是,他买了很多医学书籍和杂志,天天认真阅读,不读则已,一读吓一跳,他发现很多种心脏病的症状自己都有,但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的是哪种病。这个病因查不出来让老柳慌了,他认为自己—定是患了罕见的疑难杂症,并觉得自己活不了几年了o一想到这些,他的心情便一落干丈,吃饭不香,睡觉不安,仿佛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似的,再加上工作中的种种情况,他觉得压力真是好大。

老柳的行为表现可说是典型的“三年级综合征”现象,换句话说他患有疑病症状,疑病症多来源于心理暗示。考虑到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容易患心脏疾病,医生对老柳说要注意心脏保健,这应该是医生的常规体检提醒,可老柳却怀疑医生话中有话,总是疑心自己得了什么大病或是查不出的绝症。

像老柳这样的很多疑病症患者,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有能力自查许多医学书籍、杂志来验证核实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而这又恰恰把这些患者诱入误区,把为丰富医生学识与交流学术经验而写的典型个案照搬照抄,自己机械地对号入座,从而产生了不良的自我暗示。实际上,许多症状在许多疾病中都可能发生,就是正常人也有可能有所表现。因此,千万不能不相信医生而自以为是地“对号入座”,那样只能使自己陷入疑似、恐惧、心神不宁而惶惶不可终日的恶性循环。

人为什么会出现疑病症呢?主要是心理因素,如来自生活、工作的压力:躯体患病以后的过度自我暗示或联想:敏感、多疑、固执、过分追求完美等个性心理特征;对医学知识误解等,最主要的是心理防御机制。疑病症是由于个人无法应付困难而产生的退缩行为,患者对健康和疾病的过分关注和烦恼疑虑,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转移,是逃避现实压力的一种方法,以便把生活中遭遇到的一切不顺心的事,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挫折和失败归咎于某种或某几种“病”。比如,老柳很可能是猜疑正因为自己得了心脏病,身体不行所以才要退居二线。这样,可以减少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疑病症是“不幸”的避难所,其实也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

老柳首先必须做好心理调整工作,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求助于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努力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还应培养和发展一些新的兴趣和爱好,如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增加生活情趣,多花一些精力放在家庭生活上,逐渐适应工作环境和生活节奏的改变,以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循序渐进,这种疑病的症状可以逐渐改善。如果效果不显著,也可寻求精神科医生帮助,获得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