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阅读的快感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阅读疗法”,都会惊讶地将嘴变成O型:“啊,读书还能治病?”

其实阅读疗法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儿。早在古希腊,人们就把阿波罗封为文艺神兼医药神,那意思是说,文艺和医药是亲戚,文艺某种程度上就是药,读读文艺书,等于吃良药。

古埃及的图书馆是人类早期图书馆的杰出代表,多附设于王宫神庙内,收藏大量医学图书,既是信息中心,又是治疗中心。著名的底比斯城神庙图书馆,门口上方镌刻着“治疗灵魂之地”,图书馆员被称为“生命之宫的文臣”。

我们中国人对阅读疗法的认识也很早,汉代的大学者刘向就说过,“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明代学者李渔,号笠翁,专门写过一篇《笠翁本草》,他认为罕见而珍贵的书对于读书人来说,也是一种富有奇效的良药。明代学著张潮写过一篇文章《书本草》,像介绍药物一样,把经史子集的“药性”和“服用”方法都作了分析,比如他认为四书五经“俱性、平,味甘,无毒,服之清心益智,寡嗜欲。久服令人醉面盎背,心宽体胖”。

另外,我们中国人遇到心理困扰时,喜欢读一些箴言,那“箴”是啥意思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考证说,“箴”就是从针灸用的“针”字变异过来的,治生理上的病有时不是要靠扎针吗?那治心理的病能不能扎针呢?能的,但此针不是彼针,是无形的思想的针。这思想的针,就是“箴”——讲道理的一小段话,却有点开心扉、打通经络的奇效。说到底,“箴”这种文体就是古人为了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而专门发明的。

可以说,阅读疗法是十分古老的,从人类的文明史上,可以找到许许多多读书治病的生动事例。但20世纪之前关于阅读疗法的探讨是零星的、偶然的,很不系统,虽然这种疗法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也在某个时段或某个小范围内被应用过,但并不普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阅读疗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治未病——首先,阅读疗法可以预防心理疾病,保护心理健康。因为按照治疗目的,阅读疗法主要分为发展阅读疗法和临床阅读疗法两种类型。发展阅读疗法是:个体虽然没有生病,但暴露出了人格和精神上的缺陷,疾病的诱因初露端倪,为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时地向个人提供合适的读物,改善其人格,调养其精神,帮助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种疗法在中国文化,中属于保健和养生的范畴,实际上是一种治未病的疗法。中医里很早就有治未病的思想,“未病学”在当代甚至发展成为一门新学科。如果将发展阅读疗法赋予一个中国化的称谓,可以称之为治未病的阅读疗法,或者称之为阅读保健、阅读养生。

治已病——其次,阅读疗法可以治疗心理疾病。阅读疗法的第二种类型是临床阅读疗法:个体已经患上了生理和心理疾病,医生在对其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机械治疗之余,精心选择有治疗潜力的图书供患者阅读,以调节患者的情志,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这可以称之为是治已病的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的原理是什么呢?

阅读疗法的原理既深奥又简单,总结—下,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是用进废退说,就是说人体的各种器官都要常用,脑子不用也会“生锈”,常读书对脑、手、眼、口等很多器官都有锻炼作用,既辅助治疗、理疾病,又对治疗某些生理疾病有好处。

第二种是共鸣、净化、宣泄说,这是弗洛伊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在读书的时候,主要发生三种心理反应——共鸣、净化和宣泄,分别可以治疗浅层、中层和深层的心理疾病。

第三种是情志相胜说,取自中医。中医把喜、怒、忧、思、恐和心、肝、肺、脾、肾相对应,构成五行相生相克关系,阅读疗法就是根据书的内容,将其分为喜、怒、忧、思、恐五种类型,读书就是运用五行关系调理身体,达到治病的目的。

第四种是内脏体操说,认为人读哪方面的书会起哪方面的生理反应,比如读武侠和体育书,会起运动反应,心理紧张,好像自己在打斗、比赛。这种反应实际上是在做内脏体操,有锻炼身体以抗病的效果。

第五种是加减法说,认为世上的书无非有两种,一种劝人做人要讲精神,生活要有意义,这是加法,典型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种劝人做人要难得糊涂,要学会舍得,要放弃执著,这是减法,典型的如佛经、道经。心理疾病也无非两种,一种是激情过剩导致癫狂,需读减法书;一种是心灰意冷、悲观厌世导致抑郁,需读加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