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心理规律,清除工伤事故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和劳动保护的日臻完善,工伤事故的发生率已大大降低,但是,发生工伤事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绝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据有关方面统计,部分工伤事故与人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由于事故是不经常的,而又往往在几种因素并存时才能发生,属于“万一”的情况,因此,极易使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事故的发生多是“巧合”,是“偶然”,从而产生侥幸麻痹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侥幸麻痹和情绪异常的心理状态,往往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消除事故,也多有心理规律可循。

在工厂里,一周中,事故较多地发生在周一和周末。周一工作刚开始,工人的情绪还没有完全从周末的轻松中走出而进入工作状态,脑子里常闪回着休闲的快乐情景,易引起分心;周末呢,辛苦了一周的工人,会暗暗思考周六、周日的活动安排,如果此时工作定额尚未完成,就会出现忙乱现象,事故便易发生。在一日之中,事故则较多发生在天亮以前的一段夜班工作时间,如夏季清晨的四点、冬季五点前后,这是一天中人最困倦的时刻,因受生物钟的影响,这时发生的事故,大多由疲劳因素所致。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事故。如班前(尤其是周一班前)要开好碰头会,使工人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做好生产准备;避免工人心神不定时开动机器;平日可多安排点定额,周末则可适当减少,疲劳时段可做些危险系数小的工作。同时,在这些易发生事故的时间里,要格外谨慎,哪怕是一个螺钉、烟蒂、插头这样的小东西,都不要轻易放过,以免酿成大祸。天亮前为防止工人困倦,可以播放振奋些的音乐,以提高职工的警觉性,或使车间保持清新的空气,以利头脑的清醒。

在繁忙的车间里,操纵机器的工人必须集中注意力,才能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作出及时的反应。因为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人对外界事物作出迅速反应的能力,而不同的情绪对机体的功能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平静愉快的情绪能使整个机体保持良好的功能,提高工效;而沮丧、郁闷的心境,会使人萎靡不振,懒散无力,视觉、听觉、触觉的反应减慢,动作不协调,失去正确调节自己的能力。所以,人们在遭受挫折之后,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和反应力都有所下降,这时就有可能发生事故。人们常说的“祸不单行”,便是这个意思。

反之,人逢“大喜”而欣喜若狂,忘乎所以,同样也会降低调节适应环境的能力,容易发生事故。所谓“乐极生悲””福不双降”往往就是因这种情绪所致。懂得这些道理,我们就要学习用理智驾驭情绪,充分发挥心理调节的作用。在实践中虽遇大喜也要做到喜而不狂,欢而不乱;而遭到重大挫折时,也不要痛不欲生,过于悲切。注意保持平静又积极的情绪,使头脑处于冷静警觉的状态,整个机体保持良好的协调功能,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心理和情绪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

为了避免事故,担任基层领导工作的同志应留心观察工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及时有效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疏导、排查和解决,这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25岁以下青年工人发生的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60%。这说明青年时期是事故的易发时期。这是因为:

青年人朝气蓬勃,动作敏捷,但一般稳重度不够,操作经验少,安全意识差,一旦遇到意外故障往往不知所措。

青年人好奇心强,好动不好静,遇到感兴趣的设备或工具之类,爱乱摸乱动,甚至不考虑后果;注意力不持久,易在劳动时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不能严格遵守劳动纪律。特别是女青年,为了爱美,工作时不戴工作帽,结果,辫子和卷发被绞进机器揪去头皮之事,时有所闻。为了安全,女工操作时要戴上合适的工作帽,不得留长辫,这些规定绝不可忽视。

青年工人的这些心理特点,应当引起生产组织者的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青年人自己也应加强责任心,锻炼自己的性格和意志。

预防事故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领导者要经常了解职工的需要、想法、情绪、能力和性情等心理特点,只要做到掌握心理规律,工伤事故就可以大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