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耄耋的年轻人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大学问家于光远先生,已逾90岁高龄。他的身体不好,年龄到了生命的暮年,但其思想的创造力仍然像年轻人一样。他有这么两枚印章,一枚是“无时不想,无日不写”,另一枚是“服务万岁,创造万岁”,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解释说:“这不是警句,更不是格言,只是本人的习惯。人各有特点,我的特点就是思考和写作。我感到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学问值得去思考;思考了就想留个记录,就去写。多年如此,养成了这个习惯。自己体会到,这种思与写有助于自己对世界认识的深入。”正是这样的思与写,使他思想年轻,与时俱进,生活充满欢乐。他说:“我并不觉得自己老了,我想做一个耄耋的年轻人。”

“做个耄耋的年轻人”,是完全可能的。苏联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说:“人可以老而亦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是岁数,而是创造力的大小。”医学专家认为,人有三种年龄:一是指人的自然年龄即岁数,二是指人的健康状况,三是指人的心理年龄。于光远的岁数不可谓不大,但他创造力不减当年,有一颗不老的心,不断追求,不断创造,说明他心理年龄小于自然年龄,“老而亦壮”。这不是耄耋的年轻人又是什么呢7

“做个耄耋的年轻人,,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使命感,就能“生命不息,奋进不止”,跟上时代的步伐。1999年过生日时,于光远提出一个口号:“我要现代化,再不学就要落后于时代了。”于是,他去尝试,从键盘输入开始学电脑,克服了许多困难,学会了打字,2000年换笔;2001年86岁生日那天,他的现代化又向前迈了一步,开通了“于光远网站”,为此他在给亲友的信中说:“这个网站的开通,是我向现代化前进的一步,我这个‘网盲’帽子可以摘掉了。上网写作、交流,不仅是写作方式的现代化,它使我在思想上也随之向现代化迈进。”其实,于老的现代化“武器”远不止这些,在他经常出门携带的小包里,手机、商务通、助听器样样少不了。出门作讲座,把讲稿整理整理,发个电子邮件给报社,就是一篇文章。

“做个耄耋的年轻人”就要善于忘记一些东西,譬如昔日的成功与荣耀,挫折与失误,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生活中的忧愁与烦恼,自己的年龄与疾病等,都不必记在心上。对过去辉煌念念念不忘,只能造成“今不如昔”的心理落差;沉湎于失败、挫折的阴影不能自拔,就有可能造成“抱残守缺”的失衡心态,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对心理的健康维护非常不利。忘记痛苦便无所谓痛苦,忘记忧伤便没有了忧伤,忘记辉煌可以保持进击的姿态,忘记挫折可以扫除烦恼,忘记官位可以保持心态平衡,忘记名利可以活得潇洒,忘记仇恨便赢得了谅解与友谊,忘记年龄就带来了精神上的春天,不把疾病放在心上就会增进战胜疾病的信心,战胜了疾病自然会健康长寿。沉湎于昔日的辉煌是可笑的,沉湎于往日的失意是脆弱的,迷失在痛苦的记忆里是可悲的。把那些陈旧东西时时铭记在脑海里,时刻挂在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等于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无形的精神枷锁。这样必然活得很累,以至于心力交瘁,生命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只有该忘记的忘记,该扔掉的扔掉,才能;中破精神羁绊,超越一切痛苦和烦恼,给自己带来心情的愉快和精神的轻松。这样才有爽朗、坦然的心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生命才会充满活力。

“做个耄耋的年轻人”,就要保持心态年轻,不畏老,不言老,不服老。朱自清有诗日:“但愿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林伯渠也有诗:“自首壮心训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这些都表现了永不服老、要当老少年的积极心态。可惜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们年龄并不太大,却整天喊叫“老了,不行了”,对新生事物没有兴趣,对什么事都心灰意懒,结果未老先衰,减少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活动,失去了意志与精神的生命力。这说明他们的心态老了。这样不但精神萎靡不振,而且影响心身健康。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心理”与“生理”关系十分密切,人的心理机制能够增强或缩短人的生命。一个人精神不老,心理上很年轻,不仅生活充实,多姿多彩,而且能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也就是说,人在机体上、生理上老了,并不意味着精神上、心理上也随之衰老了。和机体、生理的衰老不同,人的心理、精神可以由自己来驾驭,来调节。这就要求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上年轻,精神上愉快,像于光远那样做个耄耋的年轻人。这样就能坚信自己年轻,就会人老心不老,永葆青春,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