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一双灵巧的手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牙雕艺人能在一粒米大小的象牙上,雕出整整一篇诗词i外科医生能缝合直径不到一毫米的血管和神经,进行断手再植。人们怎能不为他们那巧夺天工、妙手回春的灵巧双手而赞叹不已呢!

手确实是神奇的,它能摸、捻、抓、握、捣、挖、勾、弹、夹……手是人类劳动和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手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但它不是孤立的。心灵手巧,恰恰道出了脑与手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能工巧匠恰恰是勤于动脑的人。

手部动作的发展,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婴幼儿不仅通过五官观察和认识外界事物,还通过手这一特殊的感觉器官去认识世界。随着手的活动逐步完善,儿童心理活动也步步登高。

婴儿生后2-3个月,手的抚摸动作就开始了。抚摸被褥、亲人、玩具……偶尔碰到什么东西就抓住不放,但这只是“瞎猫碰死耗子”一一撞上了。而且不分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眼和手还不能配合,手的动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抚摸产生的触觉感受,对脑是个良好的刺激。如果婴儿的双手被襁褓束缚住,或玩具太远、太高、可望而不可即,使手接触物体的机会少了,这都不利于手的动作和心理的发展。

摆弄

婴儿出生半年后,手和眼的动作逐渐协调起来,手有目的地伸向看到的物体,并逐步学会了拇指与其他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从此,摆弄物体就成了婴儿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他津津有味地玩弄一切到手的东西.

对付一岁左右的“摆弄迷”,家长最好事先把心爱的、珍贵的、怕摔怕碰的东西收好。把火钩子、剪刀等危险的东西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已经落到他手里,再硬夺下来就是下策了。试想—下,他兴致勃勃地去拿闹钟,别动!转身发现地上一根火钩子,别拿!伸手去够桌上的钢笔,别玩!一连串的兴奋,被一连串的抑制压了下去,孩子那旺盛的精力无处可使,怎么办?于是,自找出路一一躺在地上撒泼了。

大人可以选择一些实物当玩具供他摆弄,使他能够做出堆放、穿连、滚动、敲打等动作。而且要教他玩,用微笑、愉快的声调引起他摆弄玩具的兴趣。

自我服务

幼儿在初步学会用手拿东西和独立行走以后,往往什么事都要“我自己来”,表现出愿意自我服务的独立活动要求,不满足于什么事都由大人替他做。大人要改变“包办”的做法,及时教会孩子穿衣、扣纽扣、用勺吃饭等。自我服务发展了孩子手的精细动作,不仅可以锻炼十拿九稳,而且可以学会轻拿轻放、穿针引线等等。自我服务使儿童心理上得到满足,甚至洋洋得意。自我服务还培养了自立精神,这正是儿童意志行为的开始,使儿童心理活动更上一层楼。

到了学龄前期,更可以学习一些精巧的动作,如用筷子吃饭、折纸、剪贴、画图、写字等等。还要安排他参加一些劳动,当值日生等。但要注意,儿童的腕骨要到9岁以后才能全部骨化,手的肌肉发育也未完善,所以做精细动作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过多负重,以免引起疲劳。

若问怎样使儿童心灵手巧,苏轼有诗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昕?”琴不会白鸣,手不会发声,孩子有聪明的天资,也要靠教育去拨动智慧之弦。

熟能生巧,从小就进行科学的训练,相信您的孩子一定会有一双灵巧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