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做长程咨询的来访者很容易对咨询师产生依赖。具体表现为:来访者不愿意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依赖于咨询师告诉他该怎么做;不愿意承担责任,把责任推给咨询师:已经改善后不愿意终止,想要无休止地咨询下去等等。
来访者产生的依赖,虽然有他们自身的问题,但也与咨询师的应对方式有密切关系。
“好妈妈”情结
从业早期,我曾经接手过一个案例,是一位18岁的女孩,厌学问题。
当时我还没有太多经验,只是表现得对她特别关心,不断给她出主意,对她的状况深表担忧。结果,她对我产生了依赖,学习上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也让我帮忙,厌学问题不见好转。
这位来访者对我产生依赖,一方面是她本人不想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充当了包办代替的“好妈妈”,代替她思考。而我越是替她着急,替她想办法,她就越不着急,结果咨询中成长的责任落在我这边,而她则躺在“好妈妈”的怀抱中不肯面对现实。
在接受督导后,我改变了咨询策略。当她再推卸责任的时候,我反问她:“你自己试着想一想,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有几种处理方法?你一定能想出来的。”起初,她可能想不出太多,但经过鼓励,来访者开始自己承担责任,厌学问题逐渐解决了。
共情太多而解释不足
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的感受,并用语言把这种理解表达出来。所谓解释,就是给来访者分析他的感受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如果共情太多而解释不够,来访者会感到很舒服,只会“躺着”,不愿意面对问题,不愿意站起来。
随着从业经验的积累,我处理来访者依赖问题的办法也逐渐多起来。
有位青年男性,因失眠而不愿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他的症状基本消失,但他仍然不愿意工作,而“想要继续解决自己的其他心理问题”,想要把问题解决完再结束。
我发现,他其实不完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继续依赖咨询师这个帮助者做拐棍,逃避成年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我继续给他分析其他“问题”,那就会妨碍他重拾社会角色。
于是我向他指出这一点,分析他身上能够胜任工作的特点。经过两次讨论,他自己提出结束咨询,主动去找工作。
像这位来访者的情况,咨询后期的任务不再是无休止地继续下去,而是帮助来访者回归社会,逐渐分析解决自己的问题。存这个阶段,来访者经常会因为渴望继续被帮助而想要停留在咨询中,不去面对外界的压力,这时,咨询师需要给他们“温柔一推”,并及时和他们讨论这样做的意义,大多数来访者会欣然接受。
不让来访者形成依赖,咨询师要反思,自己有没有未被处理的“习惯于被依赖”倾向。如果咨询师总喜欢充当一个家长,而来访者总是像一个孩子的话,咨询师很可能把来访者“儿童化”,主动承担一些不必要、不恰当的责任。有这类倾向的咨询师要先处理自己被依赖背后的“被需要”、“被认可”情结。
心理咨询是一项高度专业的工作,有很多原则和技术。咨询师需要按照专业的培训和学习道路来成长,而不能仅凭热心。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来访者依赖的问题,还能有效处理咨询中的很多复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