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相亲,就是我和你,男和女,形式是相亲,目的是婚姻。正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相亲”的历史亦是源远流长,不同于古代家长和媒婆之间的间接接触,速食爱情时代赋予了“相亲”极具时尚感的面貌,凭借其明确的目的性、高效率等特性正中男女青年下怀。于在工作和生活两头奔忙的都市上班族来说,相亲是最便捷的方式之。但是金钱、时间投入的都不算少,为何总也没有收获?如何切实有效地“相亲”,实现自己从“血本无归”到“物超所值”的顺利转化?你抱着哪些心态?是否踏入了相亲的误区?
不恰当的态度会将相亲扼杀在摇篮里。
首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去相亲?”“哎,是家人的意思”、“朋友身边都有伴儿了”、“我可能没有行情,所以落得相亲的地步”……哪一项是你的写照?
哪一项都不该是你的写照。一位婚姻心理咨询师这样说过:“相亲代表的是一种开放的生活态度。愿意相亲的人对生活说:‘没有问题,我乐意尝试各式各样的活动,我对一切都感兴趣。’”
端正心态第一步:改变对“浪漫”的定义。
如果你期待的相亲是偶像剧中的唯美画面,相亲失败并不奇怪。浪漫是一种气场的投射,相亲作为一种见面方式和浪漫指数没有任何关系,真正使人产生浪漫体验的不是偶遇时的心跳,而是双方气质上的相互吸引。
端正心态第二步:弱化赤裸裸的“目的”。
“相亲=结婚”这个模式的固化有可能是你屡相屡败的原因所在。以相亲作为唯目的难免令人拘束和尴尬,会严重局限个人魅力的展现。把相亲作为认识新朋友、拓宽交际圈的态度会是促使相亲成功的润滑剂。
带着开放的心态开始和相亲对象正式会晤,做好思想准备,你将经历一系列的跌宕起伏。相亲的过程中你将遇到如下问题:
第一,几乎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因为婚姻司题坐到一起,第一印象几乎决定了这场相亲的成败。如果你发现对方身上的某个缺点,在还没有机会了解对方足够多优点的情况下,这个缺点将被无限放大,直到得出答案:不行,他这个习惯我接受不了!这种“木桶定律”是相亲群体中极其常见的心理现象,相亲对象幻化成了一个个木桶,能盛多少水或者能否继续交往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对于任何一方来说,这都将是个很大的遗憾。
支招:给彼此多一点时间沟通,增加了解。除了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判断这个人的外形你是否满意之外,人品、处事、是否上进……每个人都有防备心理,更多决定婚姻是否幸福的特质还是需要时间来检验。只要这个人不至于让你讨厌,给彼此增进了解的机会吧。
第二,相亲过程中双方信息的非对称性。如果见面第一印象不错,为了博得对方好感难免总是会刻意掩饰自己的缺点,只向对方展示优点和魅力面。可能感觉还可以,但是又好像缺了点什么。
支招: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不司,现代人相亲更理性,考虑的东西也都更实在,完美的东西让人没有安全感,有点小缺点反而更真实。相亲是一个让懂得欣赏你美丽的人更快捷地找到你的方式,放松地表现自己,对方将会更真实地寻迹而来。
第三,爱情和物质的问题。女人希望自己的老公长得帅,如果多金就更完美了:男人希望老婆长得漂亮之外,还能内外兼修。人人都有这份虚荣心,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的虚荣心都可以得到满足。
支招:相亲只是让有成婚想法的两个人见面的方式,见面只是一个开始,见过一次就能确定关系与否的毕竟还是少数。世界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东西,有得就有失,搞清楚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盲目且不切实际的相亲让你心灰意冷,无异于慢性自杀。 相亲之后你会遇到哪些问题:
第一,犹豫不定。如果双方对彼此评估对等,自然是皆大欢喜;多数情况是“长相不错,身材可能欠缺一点儿”、“海拔够,可是工作差点儿”、“工作不错,可幽默感差点儿”。然后就在犹豫中不了了之。
从某种意义上说,相亲更多时候已经成为了一种拓宽交际面的有效方式,找个结婚对象只是顺带,通过一两次相亲就能功德圆满的毕竟是少数。在相对较长时间的相亲过程中,人的相亲心理会经历以下阶段的改变
A你发现原来现实情况和想象中的
样子存在差距。
B感觉沮丧并相应调整自己,贴近现实。
C也许你将遭遇屡相屡败的过程,备受打击的脆弱心灵难免焦虑,于是,条件大概可以的你都愿意去见。
D量变转化为质变,你对相亲有了更成熟的理解,于是,心理开始进入平缓期,泰然对待。
第二,男女的“心理七寸”。主动还是被动?女人都希望享受被迫求的快感,总是喜欢男人主动一些,主动从某个侧面上反映这个男人对其满意的程度。追求代表这个男人对其在意与崇拜,条件不算太好但善于利用女人这一特性而成功的男人也不在少数。现在女人追男人也不是新鲜事,男人见女人没什么动静,会认为女人没看上自己,死皮赖脸地追求没有意思,也就不招人厌烦了。所以,只要自己有意,与其双方都忐忑地等待消息,不妨主动询问对方。
婚姻并不是纯感情的东西,它是一个经济混合体,爱情和面包是婚姻天平的两端,如何权衡两者的比重只有自己的心里最清楚。带着开放的心态,真诚的美丽,足够了解的时间,相亲路上的收获会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