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失眠、抑郁、焦虑、疲劳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等等接踵而来,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胃病也呈现了高发的趋势。医学研究指出,当今社会胃病的发生与人们的心理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期策划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样更好地护“胃”、养“胃”,在春节来临之际,打赢这场“保胃战”,从此不再受胃病侵扰。
我的名字叫胃,位于人体的左上腹,上连食管,下通十二指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成员。
胃就像~个食品加工厂把人吃进去的食物进行研磨、消化,变成一个个细小的食糜,通过幽门(胃的出口称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送入小肠。在胃的加工过程中,有胃的物理作用,如胃体的蠕动和研磨;也有胃的化学作用,如通过胃液来消化食物。送入小肠以后的食物继续由胰液、胆汁、十二指肠液进行消化,小肠将其大部分营养物质吸收入血,另一部分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则被送入大肠。这其中,有的和大肠中的细菌相互作用,变成人体必须的维生素,与通过小肠后未被吸收的剩余水分以及部分电解质起再吸收入血,有的就变成糟粕从肛门排出体外。所以,消化系统是人加工食物、供给营养的重要后勤部门。而我——胃,则是这个后勤部门的重中之重,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信息化时代的快节奏生活,使很多人时刻处于紧张状态。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大脑皮层影响自主神经系统,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胃功能紊乱,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导致胃炎和溃疡发生。临床所见长期紧张焦虑和精神抑郁者,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吃上符合营养要求的早餐已经成为办公室白领的奢求。调查研究中,只有少数人是有规律、按照营养要求吃早餐的。不吃早餐或者胡乱塞几口成为普遍现象。饥饱无常对胃有很大的伤害,饥饿时胃黏膜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很容易伤害胃壁,导致急、慢性胃炎或溃疡发生。暴饮暴食会使胃壁过度扩张,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这也容易造成急、慢性胃炎或溃疡,甚至发生急性胃扩张、胃穿孔。
夜班一族往往有喝浓茶和咖啡的嗜好,浓茶和咖啡都是中枢兴奋剂,能通过神经反射以及直接的影响,使胃黏膜发生充血、分泌功能失调、黏膜屏障破坏,导致溃疡病发生。
酒精会使胃黏膜发生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而形成溃疡。长期饮酒还会损害肝脏,会引起酒精性肝硬化,胰腺炎的发生也与酗酒有关,这些损害反过来又会加重对胃的伤害。吸烟会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使胃黏膜中的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前列腺素是一种胃黏膜保护因予,它的减少会使胃黏膜受到伤害。吸烟又会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所以,嗜烟成癖、嗜酒如命是引起各种胃病的重要诱因。
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人在有病时自己买药解决。殊不知滥用药物危害多多,许多药物能损伤脾胃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激素类药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抗茵药如红霉素等不少药物会损伤胃黏膜,导致糜烂性胃炎和出血性胃炎以及胃溃疡发生。
无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过度劳累就会引起消化器官供血不足,胃黏膜分泌失调,从而导致种种胃病发生。
某公司的白领王先生,因胃脘疼痛不适前来就诊,做胃镜显示:胃溃疡,慢性浅袁性胃炎。经过问诊得知他平时工作过度紧张、压力过大,不能保证按时进食三餐,且长时间地面对电脑,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加班,胃病便悄无声息地降临了,出现胃部不适、胀满,打嗝,除此之外,还终日神疲乏力,而且情绪低落,人也消瘦得很厉害,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人吃五谷杂粮,胃通过食管、口腔与外界相通,因此极易受到伤害。如暴饮暴食,常吃生冷油腻肥甘辛辣之品,感寒受凉等等,都能让胃不舒服而消极怠工。还有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情绪异常。人的消化道也存在一个神经系统,我们称之为“肠神经系统”。这个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及人的消化系统一起,形成了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又叫“脑肠轴”。如果人的心情不好,就会通过“脑肠轴”,引起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导致消化功能障碍。反之,人们如果消化道出现问题,也会通过“脑肠轴”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导致人的情感障碍。所以,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可以通过人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导致胃的疾病,引起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等,出现胃痛、胃胀、早饱、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反食、便秘、腹泻等等各种不适。人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就说明消化系统或精神神经系统出了问题,需要进一步“修理”了。因此,上述症状也是胃的“求救信号”,想借此引起人们的关注。
生活中经常遇见的胃病有下面几种: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
而这诸多胃病均与情绪或心理有关,当我们遇到压力而精神紧张、情绪焦虑时,在中枢神经的指挥下,交感神经会兴奋起来,让血液供应集中在心、肺、脑部和肌肉等重要器官,同时,肠胃血流减少,唾液、胃酸分泌也减少,消化蠕动减缓,久而久之,便可导致各种胃病的发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还发现,胃功能失调的人,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
情绪导致胃病,现在最常见的恐怕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占消化道疾病的20%-40%,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得这个病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所有人在漫长的一生中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那么,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呢?其实就是在就诊前的半年内,至少有3个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腹部餐后不适、胃痛、早饱(吃一点东西胃就饱胀得难受)、上腹部烧灼感等等,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如胃镜、上消化道造影、B超等等,却未发现能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上的问题,这种功能性疾病就叫做“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这已经成为心身医学领域专家的共识o所以,一些顽固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医生往往用抗焦虑、抗抑郁的方法来解决。
有一位患者,年近40,在某外资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一个月前,他经常感觉没有食欲,饭后胃中胀满隐痛,还经常出现腹泻。起初,他以为是一般的胃肠问题或消化不良,就随便吃了些助消化的药物,但病情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并出现消瘦现象。不舒服的感觉仍像恶魔一样纠缠着他,他觉得自己到了垂死边缘,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询问得知,该患者夫妻感情失和,在公司里不被上司赏识,又备受同事排挤,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时常使他喘不过气来,精神抑郁,情绪低落。时间一长,他经常感到腰背酸痛、周身乏力,有时还会失眠,后来就导致了胃部疾患。我们为其做了胃镜检查,结果被诊断为慢性浅表一萎缩性胃炎。
中医学将人的情绪、心理功能归属于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亦开朗。肝失疏泄,在情志上表现为郁郁寡欢,情志压抑,称为“因病致郁”。郁闷、烦躁等症状就属于肝气郁结。肝在五行属木,木克土,因此,肝病最易犯胃,称之为“肝气横逆”或“肝气犯胃”。
情绪导致胃病,中医早有认识。中医大夫常说“百病皆生于气”,这是为什么呢?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升清,胃降浊,共同承担着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质的转运输布功能。肝主疏泄条达,是人体调理气机的重要枢纽,可以帮助脾的运化水谷和升清作用,可以支持胃的腐熟水谷和通降功能。肝脏还可以调理情绪,使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不发生疾病。肝主疏泄,还可以排泌胆汁,通过排泌胆汁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肝郁气滞”,阻隔胃之顺降,进一步影响胃肠蠕动时,就称为“肝胃不和”,致使“胃气壅滞”,这样,轻者胃胀,重者胃痛;胃气上逆,则出现暖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气郁化火,则烧心泛酸;日久出现浊毒内蕴,气滞血淤伤络,甚则出现胃出血。所以历代名医都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中医常说的“大怒伤肝”、“思则气结”、“忧思伤脾”等等,就是讲的情绪致病。这种由情绪异常导致的胃病,治疗上就应以疏肝理气为原则,配合调理情绪,在疗效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曾经有这样一个病人,她经常因工作、家庭等问题而生气。久而久之,一生气就胃痛,不能忍受,真是痛苦至极。到医院做胃镜、B超、上消化道造影、甲状腺激素、生化等等均未见异常。我详细了解了她的病史,再给她号脉,感觉她脉弦如弓,我就考虑此人为肝气郁结症,就给她采取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大法治疗,开柴胡疏肝散加减方的汤药口服,再配合心理暗示疗法疏导情绪。患者病情好转后即改为逍遥丸巩固疗效。不到一个月,此人的胃痛就痊愈了。
很多胃病都与负性情绪、心理因素及饮食生活不规律有关。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养成淡定自如、处变不惊的生活态度。《黄帝内经》中的《素闻·上古天真论》一篇谈到养生时就说道,人们如想得到健康,就要做到“美其食,任其服,高下而不相慕”。意思是说人要淡泊名利、自得其乐。吃粗茶淡饭时宛如食山珍海味般香甜;穿平常布衣时犹如着绫罗绸缎般舒适;见别人当官,自己既不艳羡也不妒忌,淡然处之,毫不动心。这样才能够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里还讲道:“恬淡虚无,真气以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就是要内心保持一种平静安定的心态,真气才能够充足气机才能顺畅,这是精神养生的一种重要举措。精神调畅,肝气不郁,气血运行通畅,脾胃升降如常,则不会发生疾病。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静为躁君”,他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即耍排除杂念,使心灵空灵而不杂,使神气静而不躁,并认为“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疾病治疗过程中应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恐惧、焦虑,树立必胜、必愈的信心和勇气,使自己时刻处于一种平和、坦荡、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另外,闲暇时还可以养鱼种花、学习琴棋书画、外出旅游等等,也可以移情志、除烦恼、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胃肠的蠕动、排空、排便有其规律性,生活方式改变了,便会影响了它正常的节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按时休息,有张有弛,保证足够的睡眠。睡眠时,胃肠在充分蠕动、消化,休息好就是在清肠。此外,生活起居宜顺应自然规律,适寒温、慎起居,经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李梃在《医学入门保养说》中指出:“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从上述两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九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统一。
气候变化常常是疾病的诱因,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外出和蛰居的时间,适当增减衣物:要注意生活环境的清洁,避免秽浊之气侵犯人体而致病;要注意适量运动,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避免过劳过逸,过劳则伤及筋骨,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脾不健运,日久可发生脾胃疾病。还要注意运动养生。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和于术数”之说,即指人要恰当适度地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式方法,如导引、按跷、吐纳、气功等锻炼健体,“五禽戏”强身保健、动静适宜,可使人“年且百岁,犹有壮容”,运动可振奋经气,畅行气血,滑利关节,坚实肌肉,增强新陈代谢,不致湿热浊毒之品蕴于胃腑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