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迷茫期——新人的阶梯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大学生活,对于每一个经过高考历练后的莘莘学子来说,是曾经畅想了多年的梦。但许多初入大学的人都会迷茫,处在全面“沦陷”的状态。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现实与理想之间永远会隔着一条河流一一真实的本科生活

时间充裕了,可是却不知道自己下一刻要去做什么。无课时,和舍友们集体睡到曰上三竿。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回想空虚地度过一天,心里会稍有愧疚。

对什么事情都很新鲜,什么都想去尝试,真正参与其中,却又会觉得乏味和没有意思。

辛苦了一学期才发现,与考前突击两星期的同学相比,自己的成绩也高不了多少。刻苦、努力,这些惯用于学习上的名词在某些本科生的头脑中似乎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

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7学会了什?无法明确回答。我们不再去单纯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美感,而是在学习之前,先考虑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实用主义这个理论被演进到中国大学生的日常思维中去。糊里糊涂地学下去,甚至没有弄懂自己专业的本质。

迷茫一一源于对自己的认识不够 为了更好地探索一种良好的大学生活学习方式,我做过多次有关本科生学习生活方面的采访与调查。所采访对象中,有就业、考研、出国各个层面的成功例子,下面仅以一个案为代表谈谈他们眼中大学的真谛。

个案:学生A,双学位毕业生,目前供职于北京某英语机构,是一名雅思口语讲师。

提起他,用“草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与其他绕满光,环的采访者相比,他好像不那么幸运。奖学金榜上无名,爱好特长也普通平淡。大一时,被校学生会、团委、院学生会三度拒之门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草根式”的校园人物,成就了一番常人无法做到的事业—非英语专业的他,居然在京都英语好手云集之地脱颖而出,成为英语讲师。

谈到大学生活时,他总结到:四年的大学生活是自我成长、自我蜕变、自我学习的过程。

自我成长:不要期待别人教你什么,而是自己要告诉自己我要成长。自我蜕变,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让自己成长,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最有潜力的是什么。

自我学习: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热爱自己的本专业。不喜欢——唾弃——放弃——堕落,形成了恶性循环。“既然无法改变,何不坦然面对”?!应聘之时,拿什么来衡量你的优秀呢?专业成绩也是一项重要的评判标准。不要说你不喜欢就不要一个好成绩。一个能把不喜欢的专业学得很好的人,不也证明他的优秀吗?在以往的观念里,60分万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90分与60分还是有差距的。尽管你可以不喜欢你的专业,你可以不去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钻研它,但是,不代表你不应该争取好成绩。即使是在大学,学习成绩依然很重要。

在尽力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寻找第二战场,让自己尽快多元化。在这个时候,是金子还不一定能发光,发光的都已经是钻石级别。参与,可能暂时看不出可以带给你什么,或者你学会了什么,但是某些经历与体会能让你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变得成熟。

迷茫过后,该做什么?

通过我的走访调查,不难发现本科生身上存在某些共性的东西。对未来迷茫和缺乏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是困扰本科生的普遍问题。学习无动力、生活懒散、思想颓废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一个本科生在四年大学学习生涯中,至少要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科学规划与定位。高中的学习为了考上大学,忽视了对自己人生明确的认识与规划。身在大学,有时间供我们思考、设计未来的人生。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将兴趣发展为爱好,爱好形成工作,并为之努力奋斗一生,至善至美。明确你想做的,这是每一个本科生当务之急的事情。

其次,先规划,再开发。引用建筑专业的术语,规划好之后,就要开发了。开发的含义是利用大学里的一切资源和平台,发展自己的爱好。比如,想往写作方向发展的话,那么可以参加记者团,加入校刊杂志,参与学院新闻工作,做军训快报,参加写作大学,多投征文等。然而爱好不一定是你的饭碗。喜欢主持的同学都希望将来从事播音主持的职业,然而很少会有人能够梦想成真。但多一点文艺方面的特长还是可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的。

第三,充分向师长取经。向自己的老师学习。他们都是过来人,大多数是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物,与他们交流,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捷径。

第四,选择与离开。大一、大二时多多播种。很多事难免遭遇失败,学会选择与离开,像种庄稼,适当舍弃一些不饱满的种子,保留自己最喜欢也最擅长的那一颗。俞敏洪说,当他知道自己将来是想当老师的时候,他所有选择的事情都是围绕这个去做的。拒绝了外界很多诱惑,专心致志,努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