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寂寞——大学生的另一门必修课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曾几何时,“寂寞”成了网络上的流行词汇,这个词给人以无奈的感觉,既没有得到快乐,却也不能独善其网上有封羊的评价“如果一个人喜欢与寂寞打交道,或者说寂寞已经在这个人的身体里占据了相当的领地,而且还不断地扩展,这个人的精神堡垒离倒塌就不远了。”网络上略带调侃地说出寂寞一词,恰恰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渴望摆脱寂寞的共同心声。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的确不容乐观:2006年对四所大学的924名本科生的交往能力和技巧调查显示:由于交往能力较差,交往方法不当,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63%的同学感到“交往困难”、“知心朋友很少”,只有25%的同学感到“有知心朋友”。2007年对350人的调查显示:29.7%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一定困扰,13%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严重困扰。多项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普遍较差。

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决

定因素

人是社会性动物,自从人离开襁褓、蹒跚学步开始,就开始了与同龄人交往,并逐渐形成集体的过程。我们渴求幸福,很多人误以为金钱、地位、名誉和成功感是建立幸福的基础,但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正如位阿拉伯哲人所说.“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

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的。”所以说,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摆脱寂寞之感,也是大学时代很重要的一门必修课。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技能几乎倒背如流,但是人缘依然很差,依然感到寂寞。这是为什么呢?在这里给大家几个提示。

首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自己走出去。

人际交往差的人往往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一位网友曾经和我在00上聊天,他性格内向,没有朋友,大专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并且患了抑.郁症。他很清楚自己的抑郁症是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造成的,但当我问起他为什么不去找份工作,不去多找找朋友同学时,他把找工作失败归因于“现在什么都要凭关系,我没有关系也没有钱”;而把自己不去参加社会活动归因于“我性格内向,一说话就紧张,人家都不喜欢我”。我对他说:“那这样看来你是永远也不可能翻身喽?同样的问题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才遇到,为什么其他的人都活得很快乐呢?”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归因偏差。人际交往不良有社会外因的作用,但更多是由于性格内因造成的。一味强调外因只会给自己建立一种无法改变,只能痛苦地接受的假象,让自己沉浸在寂寞之中。如果真的有交往的愿望,就要自己走出去认识朋友。

著名的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童年曾经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但他有一次下决心要在公园里和100个陌生人搭上话,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他在和30多个人搭话后,他就发现自己找到了和人交往的规律,并且从此不再受寂寞和自卑的困扰。

这两个案例说明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道理: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在面对同一个难题时的最大差别就是:成功的人以战胜难题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失败的人则以难题作为自己失败的理由。

其次需要清楚,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太过关注自己的得失。

曾经有一个女孩问我:“为什么我容貌秀美、身材婀娜,却也是寂寞中人?”她说她在中学时曾因为早恋失败伤了感情,从此压抑了自己的心,在大学时代和工作中虽然有无数的优秀男士试图接近她,她却不敢再去做任何感情的投资。以至于年近30,却连男朋友都没有。毫无疑问,她的人际交往问题是缘于她惧怕再受到伤害。

很多寂寞中人脑海中最常回响的一个字眼就是“怕”。人际交往除了要花费自己的精力、时间和金钱,而且还不可避免地会改变自己的原则、放弃自己的一些看似宝贵的东西,交往更深时甚至会触及自己的内心。更何况,感情也是需要付出的,如果付出了收不回来,岂不是连自己仅有的一点都要失去。这些都是让我们舍不得放下自我,走进朋友中的理由。

自我和集体之间有共同目标,也存在着一些冲突。要想有更好的人际交往,就不要太过关注自己的得失。印度教中有一句名言:你舍得的东西越多,得到的东西也越多。渴望摆脱寂寞的朋友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怕失败吗?…‘我怕被别人瞧不起吗?…‘我怕被别人看到自己内心中的弱点吗?”

当我们能够理直气壮地对这三个问题说“不”时,自然也就有勇气走出封闭自己的圈子,走进充满欢乐的人群中。

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原则。

这虽然有点老调重弹,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确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根据以往的研究,大学生的交往应该遵守平等、尊重、真诚、宽容、谦逊、理解以及互惠等原则。双方无论是在学习、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相互帮助、诚信、相容,这样有利于扩大交往空间,消除人际间的隔阂和矛盾,有利于赢得别人的尊敬。如果我们在和朋友恋人的交往过程中遇到障碍,就需要反思—下,是不是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这些原则。当然,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我们不必过多苛求对方去改变,而是要抱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心态,对方的问题让他自己去发现和解决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