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让人舒服"到"让人难受"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在大众的思维中.心理咨询师的职责,似乎可以简单到以四个宇来概括“让人舒服”。你若睡不着,我便催眠你的头脑;你若不开心,我便“释放”你的消极;你若有苦闷,我便疏导你的情绪。就好比对于所有医生而言,治病救人就是去除痛苦。

“让人舒服”已经不再能满足运动员的需要

然而,对于运动心理学家来说,近年来情况似乎有一些不同。

的确,“让人舒服”是运动心理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如何为运动员疏解压力为核心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包括倾听运动员的倾诉,帮助其宣泄情绪,解决大赛之前由于高压力导致的失眠问题等,在很长一段时司里占据了运动心理学家的主要视野。然而,随着竞技优育不断向前发展,单纯的压力缓解已经不能满足运动员的需要,“让人舒服”的减压方法就好像一剂治标不治本的处方,随着运动员“免疫力”的提高,效用也显得越来越小了。

  用“让人难受”的方式提高适应能力

正是由于意识到这一点,近五年来,运动心理学家慢慢开始转变视角,关注心理训练,即在平时的训练中人为地创设各种困难,让运动员感到类似于比赛的压力和痛苦,也就是说要“让人难受”。心理训练取代心理调节成为运动队心理服务的中心,实质上是用“让人难受”的方式来提高人体对于压力的适应能力,丰富运动员的应对策略,从根本上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处乱不慌,宠辱不惊的状态。当运动员在不断的适应中,自身的心理能力足够强大,自然不需要别人来帮助自己“舒服”了。

事实上,不仅在运动领域,整个心理学界的观点在这几年都在经历着更替。心理学工作者所担任的任务绝不仅仅是简单地通过自己的能力来使人觉得舒服,而是应该帮助人获得自身强大的力量,能够自己去解决问题,也许在过程中经历痛苦,但获得某种能力,将可以应付一系列的问题,这才应该是心理学的“治本”。

内心强大才是你真正的武器

生活中我们常说:经历得多了,也就不当回事了。平和之心往往是痛苦磨砺而来的。这样看来,“让人难受”事件的影响力也会一次次减轻,直到你能驾驭它。如果把视野再放得远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所有和人有关的科学,包括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它们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帮助人获得自身强大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教会人解决问题;社会学的目的应当是教会人理解真相;医学的目的同样应该是防重于治。

作为古老而又新兴科学的心理学,也正在逐渐改变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从“抑郁症的克星”和“精神病患者的福音”这类刻板印象中脱出身来,变身为帮助人内心变强大的武器,通过在压力来临前经历一些痛苦的“试炼”,使得我们在真正的人生竞争开始时,能更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这恐怕才是21世纪的心理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