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呵斥孩子的好奇心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当孩子指着小鸡和小鸭问妈妈时,一般来说,妈妈只告诉他:“这是小鸡,那是小鸭。”这样,孩子脑中闪过一个“?”,而且已得到了回答,他的探索精神就没有得到引导。如果妈妈引导他去观察小鸡和小鸭的头、身子、脚有什么不同,甚至让他看到小鸭能在水中游泳而小鸡却不能等等的差别,那就能把孩子头脑中的“?”接二连三地引出来,培养了他的探索精神。

很多孩子都喜欢推门玩,在房间里把门推上,又把门拉开。我们做家长的,当然不必给他们讲清其中的力学道理,但完全可以帮他们引出更多的问号:站在门外关门、开门的动作和站在门里的有什么不同?把门锁上还能推拉得动吗?公共汽车上的门又是怎么开关的?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到车上去观察。这样,孩子脑中对门的“?”越来越多,对生活中简单现象的疑问被深化了,孩子还会逐渐注意起各种各样的门来。但请记住,不要直截了当地向他提出问题,指出差异,而要引导他自己去发现问题,但不必急于去解释问题的奥秘,特别是对三岁左右的孩子,如能使他注意到一些现象间的联系就够了。

孩子长到五六岁时,脑子里的事物和概念逐渐增多,就应更深一步地引导。我曾与我的孩子进行过一次有趣的“接龙”式的问答。“你穿的衣服哪里来的?”“妈妈买的。”“哪里买的?”“店里买的。”“店里的衣服哪里来的?”“……”孩子回答不出了。

于是,我带着孩子上商店,让他自己去问营业员。孩子问:“阿姨,这些衣服是哪里来的?”阿姨笑了,说:“工人叔叔在厂里做的。”孩子出乎意料地问:“怎么做的?”阿姨更乐了:“用线做的。”孩子眨巴着眼,茫然地看着阿姨。

我想了_一阵,带孩子回家,从破衣服上剪下一小块布,和孩子拆下一根根纱。孩子的劲头更足了:“纱是哪儿来的?”我用脱脂棉搓出一根纱,告诉他说:“工人叔叔用棉花在机器上纺出来的。”哪知孩子又问了:“棉花哪儿来的?”我耐心地告诉他说:“棉花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孩子似乎满足了。

可是,不出两天,孩子突然指着窗台上的花问:“棉花也是这么种的吗?棉花是什么样子的?”我答应孩子,有机会一定让他看一看棉花。后来,正当棉花成熟吐絮时,有朋友到郊区出差,我便托他带一枝回来。我和孩子从棉铃中扯出棉絮,拿掉棉籽…孩子笑了。 .我又拿出真丝围巾、化纤衬衣告诉孩子:“这是蚕宝宝吐的丝做成的,这是用从石油里提炼的东西做的。”看着孩子瞪得大大的眼睛,我说:“很早很早以前,人是不穿衣服的。这些衣服是后来肯动脑筋的人发明的。只要你长大了好好学习,多想、多问,你也会发明出好东西来的。”孩子兴奋得不停地点头。 希望每位聪明的家长都来不厌其烦、善于引导地让孩子头脑中的“?”接二连三地产生出来吧,那么,我们未来的世界一定会被很多伶俐、能干、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高素质人才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