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痛苦的“怪病”

作者:李志营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3-07 阅读量:0

小华是一个看起来很健康的小伙子,现在是大二的学生,学习的是中医专业。小华和父母带着很多胸部的片子来到我们医院的门诊,其父母用恳求的口气说:“大夫,我们家孩子得了种怪病,您快点给看看,他到底是怎么了?”在大夫询问下,小华也把自己的情况详细地介绍了一下:

上高三的时候学习压力很大,有一次小华得了重感冒,咳嗽咳痰很厉害,他去药店买了一些治感冒的药吃,但自感症状缓解不是很明显。经过2个多星期,感冒的症状才慢慢好转,但自此以后,小华感觉喉咙里有痰似的堵着下不去,他认为是之前的感冒没有治好,留下的后遗症。当时同学们都在紧张地准备高考,小华也没有太在意这种感觉,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学习上,也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上大学后,小华感觉喉咙里的异物感渐渐明显了,老感觉有像痰一样的黏液堵在里面,想咳咳不出来,这种感觉不管是不是真的感冒了一直都有。小华开始到医院的耳鼻喉科做检查,医生告知他并未发现任何异常,他非常诧异,心里想:“怎么可能没有东西呢,我明明就感觉到了啊!”后来他又换了几家医院做检查,也是一样结果,小华很无奈,但他坚信自己喉咙里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小华平日也没有心思好女上课,一心想着查明自己到底是什么病,对于学业也草草对付,考试也都是勉强及格,就这样,大一匆匆过去了。

读大二的某一天,小华突然觉得喉咙里黏液在往下滑,滑到了胸腔里,随着身体姿势的变化,他感到那些黏液沿着胸膜来回流动,感觉非常痛苦。为此,小华反复去胸外科、呼吸科做各种检查,胸片、CT、核磁都没有发现异常,但小华并不相信,开始认为是检查手段太落后了才发现不了自己的病症所在。小华已无心专注自己的学业,请病假回家了。回家后,他反复要求家人带他去医院做开胸手术,以便查明自己的病情。家人刚开始并没有重视,认为小华是学习压力大,所以才多想了,但小华执意做手术的态度让家人意识到这件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小华的强烈要求下,家人带着他到各大医院做检查,但均未发现异常结果,当然也没有一家医院同意给小华做手术。家人苦口婆心地劝小华不要疑神疑鬼,所有检查都说明他身体很健康,但他哪听得进去,一心还是要做手术。后来,有医生建议小华到精神科看看,家人也不愿意承认小华得的是精神疾病,但实在没有什么办法了,才带着小华来到了精神科门诊。

经大夫诊断,小华患的是疑病障碍,ICD-10诊断标准:(1)长期相信表现的症状隐含着至少一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尽管反复的检查不能找到充分的躯体解释;或者存在持续性的先占观念,认为有畸形或者变形。(2)总是拒绝接受多位医生关于其症状并不意味着躯体疾病或异常的解释。这类患者反复医疗检查后仍无法释疑,为之痛苦不已,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本病例中的小华就是因为这种“怪病”影响到不能继续学业。

在治疗方面,主要有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

1 药物治疗

疑病障碍的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且与躯体症状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故建议尽早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为新型SSRI类或SNRI类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新型抗抑郁药不良反应较少,但该类患者一直超敏感地关注身体的感受,故对药物不良反应表现得非常敏感,因此,需从小剂量开始用药,同时鼓励病人忍受药物的不良反应,然后再逐渐加量到可以耐受的治疗量范围。小华到门诊后,大夫建议其服用抗抑郁药,起初小华坚决拒绝,后在大夫及家属反复劝说下,才勉强愿意接受药物治疗。

2 心理治疗

目前认为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疑病障碍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纠正错误的认知,重建正确的疾病概念和对待疾病的态度;同时,鼓励患者尝试积极的应对行为,改变以往回避问题的消极应对行为。疑病障碍的患者病程长短不一,长者可迁延数月或数年,预后较差,需要长程治疗;起病急、有明显诱因并得到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