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对话:走出抑郁的陷阱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3-07 阅读量:0

文/郭志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已经超过2600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为严重的疾病负担。除必要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外,患者通常采用适度宣泄、减轻压力、积极运动等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忧虑和痛苦。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有些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较高,有没有一种立足自身、从根本上改善不良心境的自助方法呢?积极的自我对话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心理自助方法,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

“我是一个笨蛋,什么都做不好”;

“别人都在看我的笑话,嘲笑我”;

“全是我的错,我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如果早点想到这一点,结果就不会这样了”;

“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我本应该把这件事情做好”;

“我是不受欢迎的人,没有人喜欢我”;

“对事不对人,这件事没有做好并不意味着我是一个笨蛋,下次一定比这次做得好”;

“不会每个人都嘲笑我,因为还是会有人关心我,即便是说我也不必介意,我不该在这方面浪费我的精神”;

“并非全部是我的责任,其他人也有责任,还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控制的”;

“后悔只能让我更焦虑却不能带来任何改变”;

“承担困难的任务是我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我可以将这件复杂的事情分解为几个简单的步骤”;

“世界上没有绝对应该的事情”;

“上帝也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喜欢他,何况我不是上帝,并且也没有必要得到每一个人的欢心”;

不难看出,上述积极的想法让我们看到无限的希望,赋予我们行动和前进的力量。

李先生今年36岁,是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3年前,他的妻子因脑出血去世,留下一对子女与李先生相依为命。屋漏偏逢连夜雨,半年前,由于单位破产,李先生也丁岗了。刚开始,李先生觉得没什么,可是在家待看待着,就觉得不好了,开始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为两个孩子发愁,担心没有稳定的收入,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最近3个月,李先生的状态尤其不好,整天心烦,高兴不起来,恨自己没本事,没有一技之长,什么也干不了,以前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看电视、打牌啊,现在也没兴趣了,浑身乏力,难受,家里的活堆在那里也不爱干。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更是痛苦,想到现在孤苦一人,妻子这么早去世,都怪自己当初没有照顾好她,知道妻子生病了也没有好好重视对待,耽误了治疗,内心非常自责。

经过治疗师的耐心询问,得知李先生身体一向健康,家里也没有精神疾病历史。李先生说自己出生于农村,父母是农民,有5个兄弟姐妹,自己排行老四。母亲性格温和,父亲是生产队队长,对家人要求严格,脾气暴躁,动辄打骂家人。李先生上到初中时,因为家中经济情况不好,只能供哥哥上学,于是被迫退学,外出打工,26岁时与妻子结婚。李先生说:“我平时也不太与人交流,只是干活,照顾孩子。最近由于失业,孩子也要上学,感觉压力特别大,心烦意乱,失眠,食欲不振。”为此,他很苦恼。

治疗师在白板上画出一个两栏表,左栏表示消极的自我对话,右栏表示积极的自我对话。治疗师请李先生在左栏写出他脑中反复浮现出的消极想法:

我再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没有照顾好妻子,妻子去世都是我的错;

我是个不称职的父亲,无法让孩子上好学校。

然后,治疗师与李先生充分讨论,鼓励他从更积极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有助于改善情绪和促进行动。通过启发,李先生找出了如下积极的想法,治疗师让他写在右栏:

我过去也曾失去过工作,通过努力又找到了工作,今后我仍然可以做到这一点:

我是爱妻子的,她生病期间,我为她做了很多,妻子当时的病情确实比较严重,现在的医疗技术要救活妻子并不容易,生老病死是我无法控制的事情;

孩子不能上重点学校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个不称职和无能的父亲,不能上好学校的孩子很多,在一般的学校里,只要孩子努力,我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他们同样能取得好的成绩。

治疗师让李先生大声读出这些积极的想法,形成自我对话。李先生表示,他能接受这些积极的想法,但是消极的想法还是会时不时地在脑子里浮现。治疗师告诉李先生:“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那些消极的想法已经在你的脑中反复出现了成千上万次,负性思维已形成了习惯,所以,只有反复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才能克服旧有的习惯,这需要一个过程,就像只有持续地锻炼身体才可以保持健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