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

作者:李非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4-16 阅读量:0

文/李非

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上班,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第一次见到小雨的时候,他衣着有些凌乱,呆呆地坐在椅子上,低着头,双手不停地来回搓,表情显得很不情愿,也很拘谨,对周围的环境非常警惕。我问他话,他回答的声音很小,夹杂着不耐烦,我常规性问了他几个问题,他就开始吼,称自己只是难受,心情不好,根本没有病。见其情绪激动,我选择倾听,在我的安慰下,他才慢慢说出事情的原委。

小雨是家中的老大,父母做蔬菜生意,每天都工作到很晚。自小雨记事起,父母每天早出晚归,没有时间陪他,白天将他反锁在家里,到饭点的时候,妈妈赶回家给他匆匆忙忙做完饭,然后再赶紧回去照顾生意。在他的眼里,父母总是给他钱,买很多玩具,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小雨对父母的印象就是他们每天都在挣钱,仿佛挣钱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事情。在小雨10岁的时候,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一家人又将所有的精力倾注到小儿子身上,对小雨的关心和宠爱更少了,这更加让小雨觉得孤单,甚至有些被冷落。在家里,小雨不是躺在床上,就是看电视,没有父母陪,没有小伙伴。上学后,情况似乎有了改善,因为和同龄人接触得多了一些,小雨的孤单感减轻了。但在家的时候,小雨还是觉得被父母疏远,想让父母陪着,但只是奢望而已。小雨顺利地读完小学、初中,接着上高中,学业也越来越重,每天都在学习、补习,也没有心思想其他的事情,一门心思想考上大学。

上高中后,渐渐的,小雨身边多了一个“好朋友”,在他有心事、心烦、要睡觉的时候,“他”就会和小雨说话,开导他,给他讲好多事情,这些话就像是另外一个小雨对他说的一样,所思所想都被“他”说出来。后来,“他”说的每一句话虽然不都是对的,但是听着“他”说话,小雨感到不那么孤单了,也逐渐适应了“他”的存在,甚至很享受和“他”说话的时间。后来,小雨的“好朋友”越来越多,有时两三人同时跟他说话,好几个人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甚至吵架,这让小雨的脑袋很乱,感觉头蒙蒙的。有时,这些“好朋友”还会命令小雨做一些事情。有些事情虽然小雨也认为是不对的,甚至有危险,但是他认为自己的力量无法抗衡这么多人,有时也只好听从“他们”的命令。

随后,身边的人发现小雨变了,他变懒了,早上不愿起床,不愿洗脸、刷牙,头发也是乱糟糟的,衣服脏了也不知道换洗,在家人反复督促下才换洗,洗澡更是如此。晚上很晚才睡觉,有时在家里无缘无故地咯咯笑。在学校里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老师叫他回答问题反应也很慢,回答的结果也是云里雾里,答不到点上。更加糟糕的是,小雨总是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他的关注点不再是学习了,甚至有时还会在课上和老师顶嘴,扰乱课堂纪律。下课后,他不再喜欢打篮球,不跟同学聊天,多独自一个人坐着,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说一些无厘头的话,做一些指向性不强的怪异行为。例如,有时他说自己的脑袋变大了,所以用胶带将头紧紧缠起来,勒得皮肤都白了;有时,他一个人呆呆地不动,东比划西比划,不知在干什么,有时还无故冲动踹桌子。他的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从班里的前10名跌到倒数10名。在宿舍里,他经常不叠被子,曾有两次还用小刀割手腕,幸好同学发现及时阻止了他。老师和同学觉得小雨越发不正常,通知其父母将其接回家。但是,小雨不认为自己有任何问题,拒绝去医院看病,拼命反抗,家人只好强制带他来住院。

进入病房后,小雨很害怕这里的环境及病人,所以急切地对我说:“我只是心情不好,我不是精神病。”经过精神科专业医生的详细问诊,可以确定诊断小雨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小雨存在言语性、命令性幻听,正是这个陪伴小雨多年的“好朋友”让他异于常人。在医生耐心的劝说下,小雨愿意接受药物治疗。服药治疗一段时间后,小雨的状况有了好转,他这才意识到这个“好朋友”的出现原来是自己的病。小雨说:虽然已经适应了“他”的存在,但还是愿意接受治疗,不再和这个“好朋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