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恐惧症的由来

作者:姚淑敏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5-14 阅读量:0

当周围有人突然害怕去公共场所,比如害怕开车,害十白去人多的地方,害怕乘飞机或电梯,我们要警惕他是不是患上了“场所恐惧症”。

“场所恐惧症”指的是对置身于某处或者某情境时感到焦虑、难堪,觉得难以逃避,或者担忧一旦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时会找不到帮助。因场所恐惧症病人对特定的空间结构——太窄的空间和太空旷的空间过度敏感,所以,典型的场所恐惧情境包括:

1 人多拥挤的场所,如会场、剧院、餐馆、商场或排队等候;

2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乘坐汽车、火车、地铁、飞机等;

3 单独离家外出,或单独留在家里;

4 到空旷的场所,如旷野、空旷的公园。

“场所恐惧症”起病多在18-35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某种情境引起强烈的恐惧;恐惧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头晕以至晕倒、心悸、心慌、颤抖、出汗等;对恐惧的情境极力回避;在进入可能会产生恐惧的情境前便感到紧张不安,这称为“预期焦虑”;可伴有或不伴有惊恐发作。

场所恐惧症由哪些因素引起呢?

生物学因素

场所恐惧症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成员有场所恐惧症,那么,这个家族中其他成员患该病的可能性要比其他人大。这或许是因为通过基因遗传下来的某些物质在神经系统中过于敏感,它们倾向于体验负面情绪,包括生气、悲伤、内疚、羞愧以及焦虑和恐惧。研究发现,场所恐惧症的病人普遍非常敏感、胆小,依赖性强。

心理因素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潜意识中对于危险的一种信号,这种信号可以使人运用各种防御机制来避免不可原谅的想法进入意识。一旦这一过程失败,便会发展出各种症状。他把“焦虑性神经症”划分为两种,一种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担忧或害怕,另一种表现为不可抗拒的惊恐,伴随自主神经症状如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出汗、腹泻等。这个理论认为,场所恐惧症病人是将原本产生的恐惧、焦虑移换到外界另一个特殊的对象上,两者在无意识里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联系,后者象征或代替了前者,这可由自由联想或梦的分析中得到印证。此外,病人动荡的生活经历、不幸的童年、长辈的溺爱、分离焦虑、生活中充满压力或变化均是场所恐惧症产生的相关因素。一些学者解释说,场所恐惧症是缺乏依恋,暂时失去了忍受与“安全环境”分离的能力。

行为理论认为,场所恐惧常以自发的惊恐发作开始,然后产生预期焦虑和回避行为,环境与情绪形成了条件反射。场所恐惧症病人的症状之所以能得到持续,是因为环境刺激巩固了焦虑情绪,而回避行为阻碍了这个联系的消退,加上害怕昏倒或当众出丑更加重焦虑而形成恶性循环。

认知理论认为,场所恐惧症病人常常有以下几个歪曲的想法:一个无法抵挡的混乱场面随时可能发生:对如何避开或缓和这种情况的发生,我无能为力;如果有机会找到一个能给我帮助的人,我就可以避免或减轻可怕的结果;任何躯体特殊的感觉(如胸痛或腹痛)都可能预示着这个灾难过程即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