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伴随缺憾成长

作者:马多秀 陈冬华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5-28 阅读量:0

文 马多秀 陈冬华

岁女孩芹芹给在外地打工的父亲发了三条短信,称自己

正站在五楼窗台上准备跳下去。父亲紧急向警方求助,并委托亲朋好友前来查看,发现是虚惊一场。原来,芹芹的父母长期走南闯北在外施工,她太想念父母了,于是给父亲发了三条短信,想让他们回来。

有研究发现,由于跟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情缺失的状态之中,普遍存在心灵关怀缺失,他们的性格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

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

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

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

五是抑郁压抑,忧郁不安;

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

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

很多时候,留守的孩子只能在电话中感受到父母的存在,父母对孩子的物质生活关注较多,而对孩子情感、精神、心灵层面的发展状况关注较少。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自杀、犯罪等报道频频见诸报端。

“当孩子在老家感冒发烧的时候,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孩子学习落后的时候,我们都在思念他们。我们—直很心酸,无能为力,只能在电话里听一听孩子的声音。我们很多时候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希望得到帮助,但希望又渺茫。”——在给予留守孩子父母理解的同时,又不得不强调,尽管他们离开孩子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但是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多给予孩子亲情和温暖,因为亲子关系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关爱都不能代替的,父母对孩子的亲情和温暖永远都是他们心灵成长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智利诗人米斯特拉尔说:“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说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

曾经也是留守儿童的晓辉,父母在他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外出务工,他和年迈的爷爷在老家一起生活。“在我升入高三的时候,考虑到我要参加高考,妈妈才回到家照顾我的日常生活。在爸妈外出打工之初,我非常想念他们,感觉自己的生活好像失去了什么,但又说不清楚到底缺的是什么。我最高兴的时候是爸爸打电话回家,但是每次放下电话,我心里又会很失落。有一年,爸妈把我带到工地过暑假,我看到父母每天在工地上汗流浃背,卖力干活,心里十分心疼和感动。爸妈在外打工是为了自己有学上,所以我要争气,好好学习。之后,每当我想念爸妈的时候,就会回忆起他们干活的样子,内心就会给自己鼓劲。”晓辉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发生了很大转变,除了成绩有明显进步外,还学会了做饭、打扫屋子等家务。

在一定程度上,留守生活是留守孩子生命历程中的一次重大遭遇。在人生遭遇面前,人生航向会发生很大转变。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巨大的生命潜力,只要给予适当引导,唤醒和激发出他们的生命潜力,就可以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业成绩比较差的留守儿童来讲,他们很难获得教师的赞许和肯定,他们本来缺少亲情关爱的心灵会更加灰暗。

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8. 29%。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亲情缺失,不仅表现为日常生活上的关照欠缺,更需要重视的是,他们在精神、心灵层面的关怀欠缺问题。笔者曾在一所农村中学做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调研,跟诸多留守儿童进行过深度访谈,深深地体会和感受到留守儿童内心普遍存在的孤单、寂寞,以及对亲情和家庭温暖的渴望。

父母必读:沟通,要避开这些“雷区”

有家长留言:我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孩子现在上五年级了,他和同学、老师、妈妈的关系都挺好的,但就是和我的关系很不好。我工作比较忙,和孩子接触不多,有时脾气比较暴躁,经常说他甚至打过他,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我该怎么缓和与他的关系呢?

其实,在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中,在家长的行为中,能获得孩子喜欢的有很多,而让孩子讨厌的却只有那么几种。我总结了—下,一般让孩子反感的言语或行为有以下几种。

一、将子女作为攀比工具,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成长都不一样,不要经常拿别人孩子的长处来和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那样只会让孩子厌烦你。在指出孩子不足的时候,不妨也多提提他们的优点。

二、态度激烈,没有耐心

我的一个学生说:“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气为什么那么差,我在家里,只要他看不顺眼,不问青红皂白逮住就大吵大骂,根本就不容我解释。”

孩子是如此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的家长。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家长一样,脾气暴躁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所以,家长应加强自我修养,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当孩子需要提醒、教育时,家长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

三、永远将子女看成不懂事的己总是正确的

很多父母都喜欢干涉孩子的穿着、发型,乃至鞋子,并且总认为自己的眼光才是正确的,其实孩子们渐渐长大了,都会有自己的选择。12岁的萧萧说:“妈妈看中的衣服,我觉得太土,我看中的衣服,妈妈又觉得太不像话。”最让她受不了的是,妈妈偏偏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永远都要听从她的安排。

四、采取命令式,过分限制自由

一个学生讲,妈妈逼他喝牛奶,简直把他当3岁的孩子对待。一次他和几个同学约好了去社区做义工,但妈妈就是不让,说会影响学习,这让他非常生气。

对待孩子耍充分尊重,少采取命令式,多些协商,让孩子在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五、除了学习,别的毫不关心

有学生说:“有一次我想和爸爸聊足球,没说几句,爸爸就开始教育我,说:‘你要是不努力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可能连一张足球比赛的门票也买不起。’这样怎么和他交流呀!”这类家长只要求孩子成绩好,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可以忽略。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法是注定要失败的。

不少父母已经感到与孩子沟通是个难题,和孩子的谈话常常是不欢而散,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不愿意说心里话,对父母的关心和告诫也是极不耐烦。特别是对于同父母不常见面的孩子来说,如何保持一个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是需要家长花费一番心思的,如果家长能最大限度避免上述行为的发生,很可能会改善沟通的效果。

“你看人家鹏鹏,晚上回到家就学习,哪像你,又看电视,又玩儿游戏,你能不能跟人家学学?”10岁的黎黎学着妈妈的腔调说,“我如果进了家门后不是马上去学习,妈妈的唠叨就会立刻‘袭来’。尤其让我厌烦的是,她老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其实,那个鹏鹏除了成绩好之外,根本没什么朋友。我才不要像他那样呢!”

有的孩子明明已经在进步了,爸爸妈妈还是对他不满意,有孩子说:“我最讨厌父母老是拿别人和我比了,再说我又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努力与进步他们都看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