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情绪,从“我”开始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5-28 阅读量:0

很多人认为,表达情绪就是简单地宣泄,比如,大声喊叫、摔东西等等。但在一名咨询师眼里,它绝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几乎所有来访者在最初走进咨询室时,都会带着强烈的情绪。情绪是最容易把握的线索,咨询师可以顺藤摸瓜抵达来访者的内心深处。所以,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帮助其有效表达情绪是很重要的工作。

但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很多人满肚子情绪,倘若让他表达出来,还真不容易。

笔者曾经与一位来访者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问:“愿意讲讲你经历过的痛苦感受吗?”

她回答:“嗯,我的痛苦,就是常常跟先生闹意见。我又是急脾气,有时候着急上火,脑门这儿都长了粉刺,溃烂了。”

我说:“你确实很痛苦,而且身体都出现了问题。你刚刚讲的是痛苦的这件事,你已经把前因后果讲得很清楚了。那你痛苦的感受是什么呢?”

她说:“感受?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我说的再对他也不听。我真的不想管他了,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我问:“你打算不再管他了。这是你的做法、计划。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这样的对话绝不是个别的。如果我们回想—下自己接触过的案例,就会发现很多来访者真的不大会表达情绪。

咨询师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情绪,并有效地表达出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咨询师自己在感受性方面把功课做好。咨询师的心往往被比作一面镜子,镜子不干净,照出来的人就变样了;相反,镜子越透明、越平整、越洁净,反映出来的东西就越客观。当一名咨询师的内心世界通达了、澄明了,他就能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感觉为来访者服务。所以说,咨询师的工作就是通过了解自己而了解别人,通过丰富(或改变)自己而丰富(或改变)别人。

几年前的一天,笔者回到家,看到女儿饿着肚子,太太却出去美容了,心里很不舒服。等了许久,太太只买了一袋方便面回来。我不是个爱发脾气的人,于是就忍着,但谁都能看出来,我生气了。

我生气好像是有理由的,因为太太似乎没有履行她的责任。在我的潜意识里,她应该照顾我并且照顾女儿。我忍住了愤怒,实际上就是把能量压抑下去而不是释放出来。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情绪能够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好很多。于是,我们看到了与压抑情绪相对的是恣意地情绪宣泄。

“一天就知道臭美,也不知道都美给谁看?”

“你就不能早点回来做点饭?你看孩子都饿成什么样了?”

“我每天累得要死要活,你就拿点方便面糊弄我们,你安得什么心?”

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但实际效果呢,太太八成会反唇相讥,两个人之间的战争不断升级,孩子也会在一边吓得哇哇大哭,生活陷入一片苦海之中。

我们不妨看看其中的问题。这样的表达,看起来可以让我们的情绪得以释放,但是当对方反唇相讥的时候,我们势必调动更多的能量把战争进行下去,本来就不平衡的心态会变得愈加不平衡。

表达情绪是为了恢复自己的心态,这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我们每天吃饭,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要有,营养才能均衡。在心理上,喜、怒、哀、惧各种情绪也都要有,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只不过,我们从小被教育得似乎不允许有怒、哀、惧这些负面情绪,所以,我们都会排斥它,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心理平衡的。我们要允许各种情绪存在,就好像我们让自己的口味变得更丰富一些,不仅可以吃甜的,也可以吃辣的、咸的、酸的、苦的,不仅可以吃粤菜,也可以吃湘菜、鲁菜、东北菜等等。

因此,各种情绪都可以有,只不过当负面能量被强行压制的时候,平衡就得不到恢复,久而久之,甚至会导致心身疾病。所以,我们不主张压抑情绪。

具体怎么操作呢?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的情绪直接描述出来。

“在我很期盼能吃到一顿美餐时,看到你手中的方便面,我顿时没了胃口。”

“我现在感到很愤怒,因为我本来期盼着你能好好地照顾孩子。”

“我感到你不太关注我,心里很不舒服。”

不难看出,这样的表达,我们只是在说自己的情绪,而不去确认对方的责任。在语法结构上,我们使用“我”来开头,后面是自己的情绪;而在指责的表达中,我们通常会用“你”来开头,后面是对方的行为。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咨询师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功课,就是先学会理解自己的感受,“明心见性”,这样才能帮助来访者清理杂乱的内心世界。

心理咨询的专业性质,首先就体现在咨询师能够很好地识别自己的情绪,进而才能帮助来访者很好地表达。

钱塘江本来就有波浪。倘若赶上海潮涌来,这时就很难弄清楚掀起的波浪中哪些是钱塘江本身的,哪些是海潮推动的。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互动过程中,也一定会存在着彼此之间的心波动荡,咨询师如果弄不清楚哪个感受是自己的,哪个感受是对方的,就不利于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表达情绪。

所以,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时,一定要有一个自我修炼,就是要弄清楚自己的感受问题。这实际上是一次自我体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