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完美“总差一点儿”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5-28 阅读量:0

镜子不过是件普通的生活用品,可对于23岁的刘女士来说,它却拥有异乎寻常的魔力。

最近一年来,刘女士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没完没了地照镜子。她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镜子端详自己。在精心打扮之后,还要继续照,审视—下妆容画得如何、衣着是否得体、发型是否好看。让她不满意的是,自己“距离好看还差那么一点儿”,不是头发有点儿凌乱,就是衣服上的褶子过多,要么就是脸上有鱼尾纹或黑眼圈……

为了达到“理想状态”,她会对着镜子一遍遍地梳理头发,一件件地试穿衣服,一次次地卸妆、上妆。慢慢的,刘女士照镜子的次数越来越多,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但却始终无法让自己满意。她总担心自己的容貌不够好看,会被街上的人嘲笑,于是在家反复照镜子,出门随身带上镜子,不管走路还是坐车,总不忘拿出来照一照。只要经过玻璃橱窗前就要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头发被风吹乱了没有,即便去逛商场,也不忘站在试衣镜前待上半天。

久而久之,以前业绩突出的她,渐渐失去了工作干劲,整天琢磨着发型服饰。她知道不该把注意力放在照镜子上面,自己还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也曾多次想要戒除这个“习惯”,但每次均以失败而告终。

刘女士发现,想要改变的决心越强烈,就越抗拒不了,这让她内心异常矛盾、痛苦万分。后来,她干脆请病假不出门了,生怕自己走路的姿态不够淑女,面色过于苍白。独自在家,她变本加厉地一次次对着镜子整理妆容,练习走路的样子,结果还是感觉“总差那么一点儿”。

眼看单位就要与她解除劳动合同,刘女士只好向心理治疗师求助。

显然,刘女士的表现具备了强迫症的典型症状,明知没有必要,却总是控制不住地想照镜子。她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异常,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二者的强烈冲突使她感到痛苦。

强迫症的形成,往往离不开病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人格特点、外界压力等因素。因此,了解症状的形成过程还需要从细致的心理评估入手。寻根溯源

刘女士生于一个干部家庭,从小家教甚严。由于父母经常出差,她的童年大部分是在姑姑家度过的。身边少了父母的照料,她从小就内向、独立、细心,对周围人的态度非常关注——她希望别人都喜欢自己。

虽然成绩一直不错,可父亲总会告诉她“要更加努力,要考上重点大学,要光宗耀祖”。不知不觉中,刘女士形成了凡事追求完美的性格。为了达成父母的心愿,她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法律学,考取了炙手可热的金融学。

刘女士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但刻苦努力的她仍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顺利去了一家全球知名的企业上班。工作后她兢兢业业,职务也越做越高。

一年前,公司曾安排她参加一次重要的涉外商务会谈,洽谈一个增资项目。因临时出现变故,路上耽误了一些时间,匆匆忙忙之中,刘女士满头大汗地赶往会场。她发现,周围人都在用异样的眼神看着自己。她跑去洗手间,对着镜子才看见脸上的妆容早已被汗水搅得面目全非,她羞愧不已,感到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影响到了本公司的整体形象,导致增资项目取消。

从那以后,刘女士开始专注于镜子中的自己。与镜子告别

经过协商,心理治疗师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方案。治疗的目标有两个:首先是帮刘女士用客观、理性的方法去看待强迫思维:其次是和刘女士一起寻找新的应对强迫思维的做法。

在起初的两次面谈中,治疗师让刘女士尽情地倾吐内心的焦虑和压抑的情感,让其得到宣泄和释放。同时,请她闭上双眼,默想“骆驼”两分钟,每当停止想“骆驼”时便举手示意;然后请她尽最大努力,在两分钟之内不要想“骆驼”,每当想起就举手示意。通过这个练习让刘女士明白,对思维的控制是没有用甚至是适得其反的。

接下来,治疗师分析了刘女士头脑中的“闯入性思维”。强迫障碍的认知模型指出:病人往往潜藏着某种闯入性思维,类似的情景刺激会强化这种思维,而对它们的错误评价就是问题的核心。

对于刘女士来说,她的闯入性思维是“一旦不经常照镜子关注形象,就会随时有可能犯重大失误,毁坏公司和自己的荣誉”。治疗师让刘女士了解到,这种思维的产生与自己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及那次意外有关,尤其是家人的期望值,给刘女士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随后,治疗师和她共同探讨了3个问题:自己是否过分追求完美;假如外表不够完美,会不会一定造成严重的后果;上次的意外是否直接导致了洽谈的失败。通过讨论,刘女士发现了自己的观念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内容。于是,治疗师趁热打铁,请她回去以后问问朋友对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评价。刘女士后来说道:“我原本以为他们会嘲笑我,觉得我很没用,连那么一点小事都做不好,其实他们很肯定我的能力,上次的意外他们早就忘掉了。”刘女士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当她发现在外人眼里“自己其实挺不错”时,就不会有那么焦虑了。

症状方面,治疗师采用了“阻断法”——每当外出时不要随身带镜子,而是带一张当天的报纸,只要想照镜子,就阅读报纸10分钟。不论是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或是在办公桌前,都可以采用这个方法。

在治疗结束前,需要巩固成果,预防复发。治疗师告诉了刘女士一些疾病复发的征兆,包括睡眠差、与同事或家人起冲突、出现突发情况、心情抑郁等。

经过一段系统的治疗,刘女士终于摆脱了照镜子的“怪癖”,工作和生活重新步入了正轨。最后一次会面,她对治疗师表示了感谢。不过在治疗师心中,展露在她脸庞上的自信的微笑就是最好的谢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