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救援者:蓄满自己的那杯“水”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5-28 阅读量:0

生活中,人们都不愿意听到或看到危机事件及其相关报道,尤其是心理救援人员。因为在工作中一次次地被当事人的情绪浸泡过,深刻感知到他们强烈而复杂的痛苦体验,为他们的痛而痛。而心理救援人员就是要在这样的情绪背景下工作,一方面要感同身受当事人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还要牢记自己的职责,不能被受助者的悲伤情绪淹没,而是站在职业的角度去陪伴、引导和帮助受助者去经历、体验、完成悲伤,之后走出痛苦,这是心理救援工作者的基本职业要求。

作为心理救援者自身,在陪伴、干预受助者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因此正在经历着“应激”与“创伤”。长时间、超负荷的心理救援工作,同时对受助者的深度共情,面对死伤者家属、受伤人员、幸存者亲人的离散,及救援中随时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都可能使救援者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身心困扰和应激反应。

心理救援者常见的应激反应表现在

A失眠,多梦,噩梦不断,甚至不敢闭眼睛,一闭眼受灾人员的伤口及其痛苦的表情,或家属凄惨的痛哭场景就会浮现在眼前。有的人会出现躯体不适,如头晕头痛,呼吸困难,肌肉紧张无法放松;食欲下降,上腹部或其他部位疼痛,浑身疲乏无力,还会出现心慌、出汗、尿频、便秘等症状。

B情绪方面会出现焦虑、紧张、烦躁不安、害怕,恐惧、情绪低落。有的人会出现情感麻木,情绪反应比较迟钝。有的人会变得自我控制力严重受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耐心,与他人关系紧张。还有的人信息处理能力下降,做事犹豫不决,决策困难,在进行救援工作中做决定犹豫不决,甚至怀疑自己熟悉的处理方案。

C职业耗竭感。比如自我怀疑,感到无力、无奈甚至无能、愧疚;或者情感过分卷入,过分地为受灾者忧虑,长时间地处于悲伤情绪中。对于自己也需要别人帮助感到难堪、尴尬,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无用、自责、自卑,不断自我攻击。

救援者为何会出现应激反应?

●救援过程中缺乏适当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

●缺乏在有经验的救援人员指导下开展科学、有序、有效的救援工作;

●救援者的救援知识和技能不足;

●缺乏团队的合作与支持,仅凭助人的热情、忘我的救援精神,很容易使救援人员身心处于耗竭状态:

●对自己能力抱有过高的期望;

●救援工作负荷太大,缺乏科学有效的自我心理调整能力;

●救援前后有其他负性的生活事件,躯体健康状况欠佳,或是救援者性格内向,既往曾有心理创伤经历等。

救援者的心理调适技巧

1 熟练掌握心理救援专业知识,是心理救援者开展工作的首要要素,要时时注意觉察自己作为“人”和“心理救援工作者”的角色。此外救援工作组的组成、工作流程和节奏(包括讨论和督导),团队的合作和支持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救援要素。

2 心理救援工作绝对不能单凭满腔的助人热情,选择单枪匹马去“奋战”,这是一个需要依靠团队力量通力合作的工作。有组织的心理救援工作需要与政府相关机构、医务工作者、受助者亲属及其照料组成员等其他支持系统的良好沟通和合作,更需要心理救援工作者之间的彼此沟通、合作、支持和鼓励。尽可能在每天结束工作前,安排救援团队成员间彼此分享救援感受、情绪和各种体验,团队成员间互相指导,支持与鼓励。

3 救援者要有独处的时间,给自己创造整理心绪的机会。尽量不去过多地回看受灾的电视画面或接受其他形式的视觉冲击,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心理刺激。

4 允许自己有负性情绪,接受自己有时感到的脆弱和无力,并以最有益的方式去调整。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情绪和感受,不是回避或隐藏,寻找恰当的放松和排遣压力的方法等。

5 尽可能合理安排休息、用餐时间。工作中救援者的作息时间常常很不规律,甚至不能保证正常的休息和用餐。同时在救援过程会目击各种各样的受伤场景,以及受灾者及其家属强烈的悲痛情绪,使救援者随时处于强大的心理冲击中,因此需要尽量合理作息和用餐,保证救援者有良好体能和工作状态。

6 如果可能,应保持与亲朋好友的联系。在遵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把自己的感受向亲友讲述,倾诉本身就是自我梳理的过程。也可以把自己的心理状态、情绪、想法以日记形式写下来,这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也是另一种倾诉和交流的形式。

7 如果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烦躁、易激惹或其他形式的心理问题,不要感到难为情,要积极主动去找专业人员进行督导。

如果把心理救援工作比作是给荒芜的心灵注入甘霖,那心理救援人员一定要做好自我的心理调整,助人者必须先自助,调整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只有让自己的身心都被正能量充满,蓄满自己内心的那杯“水”,才能让这种正能量和爱在受助者之间流淌,救援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成效。每一次灾难发生后,受灾者和救援者都会经历太多的悲伤与无奈,但每一次危机都会促进个体的成长。但愿每一个经历危机者以及参与危机救援者都能穿越悲伤与痛苦,让生命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