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起来预防毒品复吸!

作者:汤宜朗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6-04 阅读量:0

让数字说话

中国的国家禁毒委员会在2015年首次对外发布了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报告称,中国实际吸毒人数超过1400万,预计这一数字还会继续上升。截至2015年底,被查获一次且无戒毒史的偶吸人员106.9万名,复吸(成瘾)人员127.6万名,分别占45.6%和54.4%。

据中国公安部2010年统计,中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105万人次,复吸率高达85%以上。

资料表明,药物滥用者脱毒后3个月复吸率高达86%-98.8%,绝大多数毒品复吸者陷入“戒断治疗一复吸一再戒断治疗一再复吸”的怪圈中。由此可见,毒品滥用问题在我国的危害日益严重,毒品滥用的治疗及预防复吸是充满挑战的。

为何重蹈覆辙——复吸的常见原因

刘某,男性,32岁,10年前因受他人影响,加上好奇,开始吸食海洛因,两年后开始间断静脉注射。他曾经多次进行戒断,但由于难以忍受戒断症状(腹痛、腹泻、呕吐、寒战、坐立不安等)而失败。曾经在专门的药物滥用治疗机构治疗3次,操守时间为1-6月不等,继而复吸。每次复吸的诱因各不相同,但事后均感后悔不已。

处理困境的能力

药物滥用者往往缺乏处理困难的技能。在遇到困难无所适从时,他们常常就会想到滥用毒品。

心理渴求

渴求是一种强烈的内心冲动,往往是在受到与原来毒品滥用行为有关的刺激(如见到吸毒的朋友、见到吸毒的用具等)后出现,许多人在这种强烈的渴求心理的驱使下再次使用毒品。

情绪状态

很多药物滥用者伴有各种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等。这些障碍有的是独立存在,但也有很多与滥用毒品直接或间接相关。研究提示,药物滥用者的情绪障碍影响总的预后,使复吸率增高。

稽延性戒断症状

许多药物滥用者在急性戒断综合征消退之后,仍有各种各样的不适主诉,常见为浑身无力、感觉过敏、失眠、食欲低下、胸闷、怕冷、易激惹、情绪恶劣等,且可持续达数月甚至1-2年之久,这就是所谓的稽延性戒断症状。这些症状的存在,不仅影响药物滥用者的功能恢复,更有相当一部分人因此而故态复萌,导致复发。

社会支持

对于已接受治疗康复的个体而言,适当的良性社会支持非常重要。对于已经戒毒成功,回到社会中去的人,不要歧视、孤立,要给予关心、照顾,同时扶持、监督,以巩固戒毒成果。

困难处境与同伴影响

研究者注意到,许多人之所以复吸,是由于戒除后又陷入困境,难以处理,无奈之际再次求助于毒品。而药物滥用者原先同伴的影响也不可低估。许多人称,自己一回到原先的一伙人中,便难以抵御同伴的百般劝说和引诱,禁不住“再来一口”,从而再陷泥潭。一些成功的事例也说明,要想在较长时间内不复吸,斩断与原先人际圈子的联系、重建人际关系及社交网是重要的一环。

打破“吸毒-戒毒-再吸毒”的怪圈

要想打破“吸毒一戒毒一复吸”的怪圈,不仅需要药物滥用者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帮助。

科学认识复吸

很多人因一次、两次的复吸而对彻底戒毒产生了悲观的看法,认为复吸就等于治疗的失败,或者认为成瘾问题根本无法治疗’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

在美国药物依赖研究所的官方网站上有一个简单的面向大众的问答,其中针对复吸的回答大致是这样的:药物成瘾为慢性复发性脑疾病,因此,像糖尿病、高血压或哮喘一样,复发不仅可能,事实上也很常见。复发不等于治疗失败,如针对其他慢性疾病一样,针对药物成瘾的治疗不仅有生理治疗(药物治疗),也需要心理行为治疗,后者往往更艰巨、更复杂。一旦复发,往往预示着要对治疗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研究表明,戒毒后1-3月内复吸率最高,此后复吸率逐渐减少,但我们仍然不能高枕无忧,因为复吸的警报并未完全解除。

设法取得家人或亲属的配合

一般人在发现自己的亲属染上毒品成瘾后,往往经历由不(敢)相信,到面对现实、积极求治,再到灰心、失望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亲属会对药物滥用者采取疏远、不愿过问的态度。药物滥用者如臬想要真正戒除毒品,步入新生,必须取得家人或其他亲属的积极配合,他们的配合不仅可以给予药物滥用者心理及其他方面的支持,而且可以协助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监督,巩固治疗效果。

紧密依靠专业人员

整个戒毒过程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受其他人的影响或蛊惑,’尤其在用药方面更应尊重医生的决定。

在药物方面,已经有若干种药物可应用于不同阶段,选择得当,可以大大降低复吸的风险,降低与毒品滥用相关的其他风险(如感染艾滋病的风险、犯罪的风险等)。另外,很多戒断后期的人会伴有情绪障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对共患障碍的有效治疗也可明显降低复吸的风险。

重建作息时间表

许多治疗成功的人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都将规律的作息时间列为成功的关键之一。众所周知,在成瘾期间,药物滥用者的生活或作息规律往往晚睡晚起,其生活紧紧围绕着毒品,其他方面大多无暇顾及,这些在治疗后都要作出大的调整。成功的康复者往往注意劳逸结合,同时定期(如每周2-3次)参加与康复有关的活动(如专业的治疗小组或自助组织等),避免留出大块空闲时间,因为大块空闲时间会使人觉得空虚,而空虚的情绪往往会诱发复吸。

脱离原来的情境

要想巩固疗效,必须与原来的毒友断绝来往,脱离原先的环境。与此同时,建立新的联系,结交新的不吸毒的朋友,这样才能在客观上减少接触毒品的机会。很多戒毒成功者的经验是,在戒毒后尽可能远离原先的小圈子,有的人甚至因此而搬家、更换电话号码、改变自己的业务或工作性质等。另—方面,在经过治疗后,甚至在准备接受治疗前都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意远离“毒友”,必要时争取家人的支持。

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许多人在完成脱毒治疗之后,抱着某种侥幸心理认为再偶尔“玩两口”不会有什么问题,结果往往是“戒毒十年,一口还原”、“再来两口,再也难丢”。因为戒断后再次尝试,很快就会从心理及生理上回到原先滥用毒品时的状态。

家庭参与——预防复吸的关键

许多滥用者的家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且不少人经治疗后一回到家庭即复吸。从另一方面看,家庭成员滥用毒品后又会对家庭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

众多研究表明,家庭参与治疗康复过程会产生多方面积极的影响。对医生而言,有助于他们了解药物滥用者的背景、性格特征及在家庭中的表现;在评定滥用者的进步及成绩时,能与家人的评价相参照,进而对滥用者的康复更加有信心。

对药物滥用者个人而言,家人帮助其端正、坚定治疗康复的动机;知道家人并未抛弃自己,他们会有安全感。由于家庭的介入,他们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对家人而言,药物滥用者通过积极参与,可学会许多知识及技能,而且能在参与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及家庭本身存在的问题,包括一些以前隐藏或回避的,可借此机会积极地加以调适、改变。总而言之,家庭的参与不仅使治疗康复的成功率增加,而且使之较为稳定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