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在监视我?

作者:马云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6-11 阅读量:0

“大夫,求您帮帮我,有人要害我!”还没有落座,雯雯就非常急迫地向我诉说,在她那憔悴的脸庞和布满血丝的眼睛中充满了恐惧与焦虑。

这位20多岁的女孩是一名大学生,她总是能听到奇怪的声音,这给她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前来就诊。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精神科医生建议她来到心理门诊寻求帮助。

医生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是,事件通过我们的认知造成相应的结果,而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拥有各种不合理的认知。于是,在治疗中,医生通过各种方法和雯雯一起寻找她对事件背后的想法,与她探讨这些想法的合理性。

第一阶段:了解病史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高中阶段。雯雯一直是个外向开朗的孩子,一天,和班里的男同学发生了矛盾,她的书被对方淋湿了。雯雯当时觉得很愤怒、委屈,但这名男同学在班里人缘好,老师也喜欢他,她不敢把这件事情告诉老师,只能告诉父母,但父母觉得孩子之间闹矛盾是小事,没有放在心上。

得不到公正的处理,雯雯心里的委屈、愤怒、压抑无从释放。渐渐的,她开始怀疑别人针对自己,比如觉得考试时别人故意拖延时间不发试卷给她,她反复向老师反映同学对她不好。她的人际关系变得敏感,与同学相处困难,但因为学习成绩并没有受到影响,父母就没有重视。

此后,雯雯的疑心变得愈加严重,觉得被别人跟踪,填报高考志愿时有人从她身边经过,她便疑心是来监视她的,会把志愿告诉迫害她的那名男同学,男同学也会报同一个志愿,到了大学可以继续害她。慢慢的,她开始莫名其妙地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入睡困难,说总能听见重物落地的声音,还有与她发生矛盾的男同学“嗯嗯啊啊”的声音干扰她。

雯雯觉得这一切都是那名男同学所为——男同学拥有一台“脑电波监测仪”,他用这台机器监视她,监测她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思考问题,一旦她深入思考,“脑电波监测仪”便发出重物落地的声音或“嗯嗯啊啊”的声音,进行干扰,雯雯觉得特别愤怒,就连晚上睡觉的时,候,也经常被声音吵得睡不着。

父母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带她到医院就诊。雯雯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医生给予其药物治疗。服药后,雯雯睡眠有所改善,但仍认为男同学在用仪器监视她,觉得仪器发出的射线会影响她的智商。雯雯虽然按时定量服药,但她认为所服用的药物是防辐射的,可以帮助她躲避射线,躲避“监测仪”。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医生试着感同身受般地去体会雯雯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愤怒、无助,恐惧和焦虑,并表示对她的理解。

第二阶段:心理教育

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综合干预,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心理教育方面,医生先让雯雯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评估,包括声音的内容、强度、出现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对自己的影响。然后,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帮助雯雯从更多角度理解症状出现的原因。

以水桶模型为例,把一个人的压力承受能力比作水桶,应激事件好比水桶里的水,如果很多水进入水桶,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承受了太多的应激事件,水就会溢出来,即出现精神问题。应激事件可以来自很多方面:失业、丧失亲人、被攻击、经济困难、住房问题等,而桶上的洞就好比有效或无效的应对策略。积极的应对策略可以使我们处理每天的应激事件,不至于使它们积累太多。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事可以将“排水孔堵塞”,最常见的是缺乏睡眠;而另一些则可以“清除堵塞的排水孔”,如药物、向他人诉说问题、放松或把感受写下来等。

雯雯在面对应激事件时不敢告诉老师,家长不理解,致使雯雯没有得到好的支持,负性情绪没有被及时疏导,“听到声音”后连续失眠也是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

第三阶段:挑战不合理想法

通过检查证据,尝试与雯雯探讨“声音”,检验她对声音出现原因的合理性。通过一系列苏格拉底式对话,找到形成妄想信念的反对证据,松动雯雯的那些不合理的想法。

另外,每次治疗开始,雯雯都会抱怨“声音”对于自己学习的影响,因为临近期末考试,这段时间要复习,声音就会打扰她,她很痛苦。医生与她探讨有“声音”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期末考试,以及“简单了解和记忆”式学习与“深入思考”式学习之间的利弊,看看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劣,并在两种学习方式中进行选择,最后与她一起将利弊分析和检验合理性的结果做成“应对卡”,作为雯雯的家庭作业,每天复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联合心理治疗,雯雯症状的严重程度已经明显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