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个老人,特别容易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老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老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老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老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不生气了。”老人说。“为什么?”高僧问。“气也没有办法呀。”老人回答。“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老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老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老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何苦要气?气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它时,它便会消散了。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夕阳如金,皎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尚且享受不尽,哪里还有时间去气呢?
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年人为一些小事而突发其火,乱说话、乱摔东西,这在心理学中是“情绪短路”的一种表现。用电短路会损坏电器,甚至酿成火灾;情绪短路,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主要原因是自控与转移情绪的能力不强,这种能力与智慧水平有关,可以说是“情感智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见到一些老年人的心情如春、夏的气候,大起大落,变化无常。比如在公园玩得很开心,可回家后又觉得生活单调枯燥,因而心烦,唉声叹气;与朋友聚会时热闹欢快,独自—人时又为孤寂而愁眉苦脸;时喜时忧,飘忽不定,着实让人捉摸不透,不仅令人感到难以相处,也使自己异常难受。这种不正常的表现,是“心理斜坡”在作怪。人的感情在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下,具有两极性。每一种情感都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感情的等级越高,“心理斜坡”就越大,也就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转化。“心理斜坡”不但使人情绪不稳,而且会间接、直接地影响健康。
要克服“情绪短路”和“心理斜坡”,就要重视自己的心理保健。
自觉地消除思想上的偏差
人生不可能总是高潮,更不可能事事如意,在平凡日子中生活,少不了要碰到麻烦事。关键是要懂得放松自己,以平常心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在不顺心时不至于陷入烦恼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只有善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为自己营造出良好的生理状态,从而赢得健康人生。
主动体验生活中的不同乐趣
既能在激动人心的活动中体验激情的热烈奔放,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既能在群体活动中感受快乐,又能在独自生活时创造充实。只有这样,才能在碰到不顺心的事或发生较大转换时,避免产生心理上的反差而诱发“情绪短路”和“心理斜坡”。
适当地装“糊涂”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之报也。”郑板桥的名言不仅道出了为人处世的精妙之策,更是养生保健的奥妙。人老了,对人生应该颇有顿悟。因此,对人对事,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大可“糊涂”待之。“糊涂”者,指不必事事计较谁是谁非,不去时时考虑个人得失,不去斤斤计较谁占了我的便宜,不必时时思量自己有没有吃亏。相当于老年人固有的“尊严”、“面子”意识和不自觉而产生的“总是对的”等思维,“海纳百川”的气度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只有具备宽容的大气量,才可能轻松地生活。宽容,该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一条。
用理智调控情绪
古语云:“物极必反。”这就提醒我们,“乐极”与“气极”、“怒极”都不好,应该时刻注意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在欢乐、顺心时,主动降温,避免激情过度:遇苦闷或情绪转入低谷时,要换个积极的想法。事物都有多重性,受许多因素制约,要从有利及好的一面去想,自能摆脱情绪困境。也可用“以反制反”的方法来调整自己。如静极就外出活动一下,闹极就避开冷一冷,闷极就找人说一说……只要不断学习,坚持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指导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动,就能做到以理智控制情绪保康宁。古人都知道“修德”是贯穿终生的主课,难道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还不明白吗?
古人曾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之分。” 般来说,人的一生中处于逆境的时间大大多于顺境的时间。即使是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生活中的富豪、名人等,各人都有各自的烦恼和忧伤。作为老年人,要想摆脱烦恼,最好的方法是少生闲气,以免气大伤身。
人生的苦难,固然有特殊境遇造成的不幸,但更多的,也可以说是最根本的,是自己造成的。人生之中,世界之中,没有什么比心灵的苦痛和感情的灾难更可怕了。只要能登高一步,放眼长远,美好的景致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