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与爸妈家只隔了两条街,可是由于单位业务比较多,我平日里很少回他们那里去。即使是中秋节,事情也都安排得满满的,因为我想利用这段时间将手头上那些不太成形的文稿整理—下。于是一放假,我就开始没日没夜地写东西。
构思的时候,最讨厌有人打扰,可是老妈却总打来电话,一会说要打糍粑,要我过去,一会又说晚上炖鸡。“哎呀,还有完没完啊?”我不耐烦了,“不想吃,我现在只想吃清淡的,不想吃鸡。你们自己慢慢吃吧,我没有时间”
放下电话,我松了口气,这回总算清静了,可以安心改稿了。不知不觉已经下午四点多,我有些饿了,把厨房翻了个遍,也没找到什么吃的。这时老爸电话又响起来了“你妈刚买回了青菜,还打了鸡蛋酱,你过来吃吧。”于是我穿上衣服下了楼,朝爸妈家走去。来到家门前,我抬起手刚要按门铃,门忽然开了,老爸一手拄拐杖,手扶墙,正艰难地往回走呢。老爸半年前遇到车祸,伤了一条腿,走起路来非常艰难。
第二天,我在电脑前又忙了大半天,直到肚子咕咕叫, 看表,已经下午四点了。突然想起老妈要我过去吃饭,于是赶紧回家。不料电梯坏了,我一口气爬上九楼。看见家门半开着,老爸正一手拄着拐杖,一只手把着门向电梯间张望。听到脚步声,他回头问我:“咋才上来呢?”我说“电梯坏了,走上来的。”老爸笑了笑,艰难地挪回屋里。吃完饭,我帮老妈收拾碗筷,突然看见阳台的方桌上有一样黑乎乎的东西,拿起来一看,竟是个望远镜。我拿起远镜放向外望去,大街上车来人往的,看得一清二楚。
蓦地,我想起每次回家,老爸总是恰到好处地站在门口给我开门,当时我还诧异老爸怎么知道我刚好要来,这么巧刚好在那里给我开门呢?透过望远镜望着大街上的人,我的视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残疾老人,每天都坐在冰冷的阳台上举着望远镜望着街口,等着儿子的突然出现……可是,我却很少出现在那个街口。
从那以后,不管有多忙,我每天都要回家一次,每次走到街口,我都要向九层楼的方向望一望。尽管我只能望见一个小格子,但是,我能感觉到老爸慈爱的目光正透过那个望远镜打在我的肩上。
文/津淇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圈子”。时下常听人说“某某是什么圈子里的人’,“某个圈子里的人如何如何”等等“圈子”语录,足见“圈子”之广、之多、之泛。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圈子”,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一个又一个圈子。我门的生活也是从一个“圈子”跳到另个“圈子”,每天我们都在经营着自己的“圈子’,同时寻找着更多的“圈子”,“圈子”似乎就是我们所有的生活。孙悟空用如意棒就地画个圈儿,让唐僧白龙马他们待在里面,然后自己才安心出去,摘桃化斋。那个圈子神奇,外人不能近身,特别是妖魔鬼怪,一道金光即把你打出圈外,这足见圈子的力量。
从社会学意义卜来说,“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团体;从江湖意义经验来说,“圈子”就是由志向、趣味、年龄甚至居住地点比较相近的人自动形成的团体。
“圈子”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于几个“圈子”之中,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加入“圈子”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选择圈子’比“进入圈子”更重要。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都不免有自己的圈子。“圈子”与“圈子”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不是能够有“志”,有“道”,能够坚持其“志”其“道”。只有清醒地对自己所在的“圈子”有所认识,才能在每一时刻都能清醒对自己的认定和享受社交的快乐。
有些“圈子”对个人的心理调节作用是健康、必要的。如果我们不想过淡如白开水的生活,不妨打破—下平日的生活曲线,比如参加一个户外运动俱乐部,多认识一些外向开朗好动的朋友,就会给自己的生活注入新鲜气息。在“圈子”江湖游戏中交流、融入和主宰,你可以当听众,也可以做领袖,一切随心所愿。
姜弘是典型的SOHO族,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他需要接触各种“圈子”,以维持自己与外界的联系。他的业务圈子里,大多是客户和朋友的关系,他与他们联系的方式是电话和网络,他的QQ上有20多个群,如主管群、业务群、技术人员群,当然还有驴友群、炒股群,上班时间他关注最多的就是行政主管群、业务人员群、技术人员群这三个工作群。他会在工作闲暇时看各个群的聊天记录,天南海北的话题很有趣,选题策划、生活休闲等无所不包。有时候,某个公司老总和下属会同时在线,他们在群里聊天也不会顾及身份地位,对某个话题该发表什么样的看法也不会有所保留。他也经常会用FLASH做许多漂亮的小玩意儿送给这些朋友,大家彼此一乐。快速简洁的方式让他的工作很愉快。姜弘还炒股,几个道上的朋友经常在QQ炒股群一起谈经论纬,这个圈子的聚会地点经常在一家证券公司的大户室,因为利益是共享的,消息也是共享的。
如果说工作圈更侧重人们生活中物质部分的丰富,那么朋友圈则更侧重满足人们的精神层次。这样的“圈子”虽然相对比较松散,但往往更加默契,稳定度更强。还记得《欲望都市》里那4个单身女性吗?虽然她们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爱好,但她们仍然是最好的朋友,是即便在深夜感到寂寞、伤心时都可以一呼而至的朋友。她们也会一起相约去酒吧到半夜,在微醉的时候倾诉内心深处的秘密,或是一起回忆难忘的童年记忆……
白芝欣现在是一家外企公司公关部的经理,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客户打交道。如果问白芝欣最烦的事情是什么,那肯定是会议。在繁忙的时候,一周五个工作曰,她可能要赴近十个会议约请。即便如此,白芝欣每月月底和另外六个要好的大学闺蜜同学的酒吧聚会却是雷打不动。对她来说,虽然离开学校后,她和同学的职业各不相同,成就也有高有低,但“朋友就是朋友”。这种更纯粹的朋友关系,让她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放松。由于她喜欢在线游戏,她还在网上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和一帮此中高手结成了好友,一有空就相约到网上纵横四海,快意恩仇。这个“圈子”没有现实的利益、之争,完全因为共同爱好走到一起, 起消磨闲暇时间。存这里,她不用考虑太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用考虑利害冲突,不必聊与工作有关的事情。在朋友圈子里,大家的取向很明确,放松心情,快乐就好!她说“我奉行的标准是不同的需求去寻找不同的‘圈子’,这样就能适得其所,我也因为它们而变得丰富了。”
有时候,“圈子”像围城,有些“圈子”,外面的人想进去,而里面的人想出来。当我们进来之后却又发现这个“圈子”与自己并无什么关系,“罔子”里的人都在说着自己听不懂的语言,而自己只不过是从圈外看客进阶成圈内看客而已。
人们可以去寻找满足自己期望的“圈子”,但切记不要画地为牢,把自己圈进死角。不被“圈子”套住的最好办法,就是多有几个不同的“圈子”。能够在不同的“圈子”里都找到不同的乐趣,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圈子”的局限,自然每一时刻都能享受到自由社交的快乐。
—般说来,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所涉足的“圈子”就越多。“圈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人们通常会通过自己“圈子”里够得上的资源,再去寻找够不上的资源。然而,这并不就是说一个人所涉足的“圈子”越多越好,因为“圈子”的维持也需要你的付出,包括信息、金钱、时间、精力等。过多的“圈子”就像一张无形的网。为“圈子”而“圈子”,就好像一个头绪太多的网结,心身都处在种五马分尸的状态。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现在的“圈子”越来越复杂,一睁眼,花花绿绿的满地都是,倒让人忐忑不安,不知道该不该一脚踩进某个“圈子”。某些“蛀虫”圈子,如“远华”、“宝马彩票案”, 个东窗事发,牵扯出来一大串,所以还是要擦亮眼睛再进“圈”,以免落入“圈套”。
各类“圈子”随着社会发展将不停地滋生和湮灭,只有那些积极的“圈子”,如热爱生活、崇尚健康时尚、支持公益事业、善待自己的同时也善待环境的“绿领”圈、“乐活”圈、“知本”圈、“驴友”圈,或许才能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