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与初中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作者:俞丽萍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9-24 阅读量:0

心理咨询,是直接与人心灵接触的工作,无论哪种流派的理论和方法,都应该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基础上。在中学心理咨询工作中,良好的辅导关系可以减少来访学生的防御心理,从而提供全面的信息、表达自己真正的诉求,同时也能促使来访学生接受辅导老师的建议,遵守与辅导老师的约定。然而,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并非易事,辅导老师需依据来访学生自我中心、敏感脆弱、高傲且自卑等心理特点,发展出可行的策略,与来访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下面,我结合自己过去五年来的辅导经验,谈谈与初中学生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一些策略。

A

以好奇未知的态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C同学是一位初三女生,面容姣好,成绩优秀,但是整个人精神状态消沉,看待事物悲观,自称学习动力不足,觉得任何事差不多就行,不用太好。第一次会谈过程中,她兴致不高,谈的内容也很浅显,就说自己不想读重点班,想征求老师的意见。但我在会谈中注意到,她透露自己爱看书,最喜欢的是英国作家法朗士的《苔依丝》,听上去,这本书对她的影响很大。在第二次会谈前,我特意花一周时间阅读该书。当C得知我也看了那本书时,感到既意外,又欢喜—原来老师可以这么“贴近”学生,而不是高高在上。从真诚地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开始,我们聊起了书中她欣赏的人物。从这个书中的人物入手,C道出了她内心深处的矛盾与迷惘:一方面,过多的渴望带给她很大的压力,达不到自己内心的预设会让她感觉痛苦;另一方面,她又担心自己如果现在不努力以后会后悔。随着关系的拉近,我帮她梳理了内心真正的渴望。经过4次辅导后,她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善,学习、生活态度变得积极,听课效率提高,成功拿到了参加重点高中提前班的考试资格。

初中学生在描绘与成人交往过程中的困扰时,反映最多的便是大人无法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案例中辅导老师敏感地聆听到学生的爱好和关注点,及时地在下次会谈前学习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苔依丝》,在与学生的再次交流中,让学生看到老师的好奇、对自己谈及话题的重视以及老师为此付出的努力。学生因此感受到自己的需要被理解、被听到,因而对老师产生信任从而将自己的真正诉求表达出来。

其实,辅导老师在与学生会谈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话题,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在下次会谈前学习相关内容,我们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学生热议的话题,如男生们津津乐道的“英雄联盟”、NBA明星;女生们疯狂迷恋的娱乐偶像、言情小说等。唯有这样,我们在与学生会谈时,学生才会觉得老师“懂我、理解我”,才会愿意与我们分享真正的烦恼和担忧。

B

以真诚赞美的行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初二某班W同学,男,15岁。自称初二年级老大,曾“借”了很多人钱不还,被告到政教处,受到留校察看的处分。学习成绩全班垫底,上课根本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每天上学都觉得枯燥无聊,坐在教室不是睡觉,就是找人聊天。自己感觉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所以想退学。经过咨询,我发现他并不像其他老师口中说的那样“一无是处”。W经营网店已经有大半年了,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收益。在咨询室外,班主任鉴于他之前的一系列表现,对其经营网店一事深表怀疑,担心他在网络上做坏事。家长对W同学的经商行为不予赞同,严厉声明“家里不缺钱,你给我好好读书便是”。两者的反应让他失落不已。与他们不同的是,我在W描述自己经营网店时,给予了他经营网店付出努力的赞美,鼓励他详细描述经营网店的方法以及盈利模式,让他在自己的优势上长时间地停留。通过振奋性的引导,即询问“你是怎么做到让自己兼顾学习和经营网店”,帮助他从自己的经验中提炼出成功的要素,提高其自尊与信心,促进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发展。在后续会谈里,W提到了他内心真正热爱的是音乐。在我的鼓励下,W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写了近10 0首歌词,发行了自己的原创歌曲并成功在百度上线。我还和他的班主任取得联系,将其推荐到学校“秋之实”晚会上进行表演,获得了全校师生的认可。现在,他在努力学习钢琴和架子鼓,为自己原创歌手的梦想奋力拼搏。

心理辅导室里的初中来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较少得到正面关注,即便他们在努力变得更好,可能还是会被看到没有做好的部分。因而学生在描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往往充满沮丧感和无力感。面对这样的来访学生,辅导老师可以用真诚赞美的语言让学生敏感的自尊心、缺乏的荣誉感得到满足,使其心情感到愉悦、信心得以鼓舞。

在积极赞美学生时,辅导老师要注意,不能无中生有地赞美,给学生以敷衍之感。如果学生真的没有什么优点可以赞美,也不要勉强。另外,不同于社会机构的咨询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在辅导室外也可以择机表达对来访学生的欣赏,特别是来访学生在学校的一些日常的文体活动中表现出色的时候。辅导老师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比如通过家长、任课老师之口传达自己的赞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C

以自我开放的技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Z同学是一位初三女生。Z同学成绩优秀,父母望女成凤,对Z同学抱有很大期望,让她心感焦虑。经过前后4次辅导,Z同学的学习焦虑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她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是关于“人际”的。可是经过交谈与询问,我发现问题并不是出在“人际”上,而是她在暗恋同班的一个男生B。虽然我和Z的关系已经很不错了,但即便如此,Z也不愿直接跟我探讨自己暗恋中遇到的烦恼,而是以人际交往问题为起点来试探我的态度。我在Z承认喜欢B后,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在这个时期,你有这样的烦恼挺好,说明你长大了。”Z由此进一步地讲了自己对B的欣赏(很帅很帅)以及自己的行为(上课、吃饭时偷偷看对方)。但此时,她还是有点担心老师,所以她会偷偷自言自语,“说这些话我有些后悔”。之后,我进一步开放自己对此事的态度并阐明也有过类似早恋的经验。由此,学生开始充分信任老师,把自己内心不敢告诉“闺蜜”的秘密都跟老师分享了。在后续的会谈中,Z一直和我交流她和B之间发生的高兴或懊恼的事。如换座位后,B的座位和她相邻、周五放学她跟着B差点被B发现等。此事最后以Z考上提前班,B没考上而告终。但Z在此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兼顾学习和暗恋的能力,让我坚信,未来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她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在与来访学生有了一定的会谈基础、较为理想的辅导关系后,辅导老师可以采用自我开放技术与学生进一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自我开放是咨询师暴露与来访学生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情感、思想,开放对来访学生的态度、评价等,或开放与自己有关的经历、体验、情感等。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个体倾向于喜欢那些向自己暴露更多个人信息的人。因而,辅导老师运用自我开放技术能使来访学生更加信任辅导老师,让学生感到有人分担了自己的困扰,感受到辅导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能促使其更多地自我开放。

但是,对于自我开放技术的使用也有原则。第一,辅导老师的自我开放要适度,即老师开放的内容、深度、广度要与来访学生涉及的话题有关,并且确信开放有助于辅导的开展,有助于加强辅导效果。第二,辅导老师的自我开放不能过于随意、主动,给学生造成辅导老师自我表扬、展示的错觉。如学生提及考试焦虑,老师如此自我开放—“哦,这有什么好焦虑的,想当年高考前一天,我还在看NBA总决赛”—这是极其不合适的。

以上所述的策略是笔者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实践所得。类似的、与学生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策略还有很多,比如外化问题、寻找例外、认同珍惜学生能力等。老师们亦可从日常的辅导实践中总结出相关的操作性经验。在使用相关策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策略运用时要做到“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来访学生,辅导老师要根据会谈进展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选用与之匹配的策略。必要时,可以调整原有策略,以适应学生。

2策略运用时要遵循“限制原则”。辅导老师要遵循咨询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感情限制原则。在建立辅导关系时,老师要将情感交流限制在工作范围内,不能与来访学生发生一些不必要的经济、人情往来,这会损害辅导关系,进而影响辅导效果。

3策略运用时要做到“量力而行”。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辅导老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辅导策略,因而,当我们竭尽所能、运用擅长的策略亦无法与学生建立良好辅导关系时,无须抱有愧疚、沮丧、自责心理,转介学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