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生活在别处——乌镇戏剧节的冷思考与热观察

来源:上海艺术家 发布时间:2016-06-17 阅读量:0

2015年10月15至10月24日,水乡小镇乌镇迎来了声势浩大的戏剧节。自2013年始至今,乌镇戏剧节已经举办了三届,吸引了众多戏剧圈内人士参与其中,从首届的“国际邀请”、“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三个单元扩展到本届戏剧节由“世界名团”、“青年竞赛单元”、“戏剧小课堂”、“小镇对话”、“戏剧工作坊”、“古镇嘉年华”等诸多板块20台剧目73场演出,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然而,在一片赞叹声中,我们也隐约感到,在戏剧节越来越多的今天,似乎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乌镇戏剧节成功举办的意义,以及乌镇戏剧节与北京、上海等地频频举办的诸多戏剧节展差别何在?

冷思考:票价与受众

乌镇戏剧节的演出票价因为包含西栅景区的门票(120元),所以相较北京或者上海的戏剧演出平均票价更贵一些。乌镇戏剧节中型剧场的票价多位于350元或450元,平均票价在400元左右(除50元的学生票外,但学生票不包含西栅景区门票)。这种价位即使放在北京,也并不便宜。这可能与乌镇戏剧节是企业主办的有关,没有政府补贴,又设在景区内,因此票价也不够亲民。如今,高端戏剧演出在北京、上海、广州乃至天津、杭州等地并不鲜见,青年导演创排的小剧场话剧也频频巡演,似乎并没有为戏剧节而专程去乌镇凑热闹的必要性。因此,乌镇戏剧节的票房可想而知。乌镇戏剧节主办方——乌镇旅游公司总裁陈向宏的采访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不避讳,现在戏剧节的票房收入远远达不到支出。”

据笔者观察,乌镇戏剧节的观众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个部分:首先也是最核心的戏剧圈内人,包括戏剧演出团体、艺术家以及围绕周围的媒体记者等;再有就是专业观众,包括与戏剧相关的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艺术类高校师生及其他戏剧研究者和爱好者;最后,则是戏剧节想要最终影响到的普通游客和乌镇居民。一般来说,除了圈内人外,专业观众可能会出于观摩学习的需要专程在戏剧节期间赶赴乌镇去看戏。普通观众对于乌镇戏剧节的认知度并不高。更重要的是,普通游客参与戏剧节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笔者粗略估算了一下:演出票价(400元左右)+西栅景区内酒店住宿(戏剧节期间标间普遍在400元/天以上)+栅内餐饮,这场文化旅游的成本相当可观,如果每天看戏、吃住景区的话,人均日消费近千元。故而,乌镇戏剧节期间的主要观众其实大多数出于前两者,普通游客只是碰巧在戏剧节期间去了而已。

既然票房不足以支撑戏剧节的运营成本,影响力又尚未达到预期,但是主办方仍然愿意将戏剧节长期办下去,除了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外,显然还有其他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乌镇戏剧节的成功举办有效提升了乌镇的艺术品质,使得乌镇在周围众多水乡小镇中脱颖而出。每年戏剧节举办期间,艺术家的戏剧狂欢与古镇嘉年华融合在一起,乌镇旅游公司成功地通过举办戏剧节庆活动,打造了乌镇度假休闲小镇这一独特的文化品牌。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节期间,西栅景区内随处可见的戏剧露天演出和巡游,与其说是戏剧艺术的宣传普及,不如说是戏剧人与普通游客的狂欢节。乌镇戏剧节的成功推出,省却了大量的景区宣传费用,带来了更多的游客流量,充分展现了文化艺术为旅游景区带来的附加值。据悉,随着2015年11月16日木心美术馆的正式对外开放,现代艺术双年展也将在乌镇举办。正如陈向宏所说,以后的乌镇“上半年双年展,下半年戏剧节” 。两项文化艺术盛事落户乌镇和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的确立,为乌镇带来每年三度的“周期性”红利,使得乌镇旅游的未来发展极具想象空间。

热观察:戏剧节的独特性、“生活在别处”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艺术本身,看看乌镇戏剧节与经常举办戏剧节展的北京、上海等地的戏剧节有何区别?

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戏剧节展屡见不鲜。以北京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每年举办的戏剧节展有:北京青年戏剧节(值得一提的是,该戏剧节的艺术总监也是本届乌镇戏剧节的艺术总监孟京辉,两个戏剧节的形式、内容均有相似之处)、南锣鼓巷戏剧节、大学生戏剧节以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相约北京”艺术节、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等国内外戏剧展演。此外,还有不定期举办的戏剧节,比如去年引发热烈反响的第六届奥林匹克戏剧节。这些非官方和官方、定期与不定期的戏剧节展的举办,使得北京全年的戏剧演出非常丰富。同时,由于戏剧节展的种类众多,经典名作频现的同时,也给众多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导演的新戏、小戏提供了演出机会。

既然已经有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为海内外戏剧艺术提供演出、交流的平台,那么乌镇戏剧节如何从中突围?或者说有何独立存在的价值呢?显然光靠好戏、名角的吸引力是不够的。事实上,乌镇戏剧节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作为演出平台吸引了多少世界名团、艺术大师、青年戏剧人,而是在于它作为艺术交流平台,为所有热爱戏剧艺术的人开辟了一个戏剧交流空间,从而使得戏剧节期间的乌镇格外具有“戏剧精神家园”的意味。试想,戏剧节在北京举办,人们在偌大的北京城内从剧场匆匆赶回家中,戏剧演出所带来的热度迅速淹没在都市生活中。乌镇戏剧节则不然。它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西栅景区(3.4平方公里)内,十个戏剧场中聚集了数千名观众,在演出结束后,观众的观戏热度不会骤然消散,因为景区内的户外演出仍在上演,观众既可驻足观看,又可步入小酒馆聊戏、谈天。特别是对于圈内人而言,乌镇更是独特而有效的艺术交流乃至交往场所。在一个江南小镇聚集如此众多的戏剧艺术家、表演团体以及媒体和相关专业人士,他们在进行戏剧演出之余,举办戏剧课堂、讲座和戏剧工作坊,参与户外戏剧嘉年华,齐聚专为戏剧人和媒体人举办的深夜食堂和戏剧夜场大趴。从这个意义上说,乌镇更像是一个拉长版的戏剧沙龙、戏剧party,是戏剧人远离庙堂之外的一个诗意栖息之地。他们每年相约到此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交往乃至狂欢,虽然小众,却有着北京、上海等地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诗人兰波所说“生活在别处”,乌镇,相对于戏剧中心北京、上海、广州而言,是一个文化他者的独立存在。历经三届的磨合与推广,戏剧节逐渐融入小镇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是诗人兰波笔下痛苦的自我放逐式的精神流浪,而是远离自身名利场的惬意的、度假式的诗意生活。这与戏剧人“生活在别处”的戏剧追求不谋而合,也是戏剧人热爱乌镇的最佳诠释。

“生活在别处”,乌镇这个距北京千里之外的水乡小镇,成功地通过举办戏剧节庆活动取得了艺术与经济的双赢,并以文化他者的身份,满足了戏剧人的艺术想象,从而凸显了自己的独特价值:一方面,戏剧演出与戏剧讲座、课堂、工作坊等活动的举办,为戏剧人提供了学习、交流乃至狂欢的平台;另一方面,戏剧狂欢与古镇嘉年华共同营造出娱乐氛围,为普通游客充分展现了戏剧作为体验艺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