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乌镇戏剧节的大名,又看到赖声川、孟京辉、黄磊出席的第三届乌镇戏剧节发布会,感到无论如何都要一饱眼福。在戏剧节的“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小镇对话”、“古镇嘉年华”及“戏剧小课堂”等五个板块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特邀剧目,尤以《尼伯龙根的指环》最引人注目,这部改编自瓦格纳歌剧的戏剧观剧时间达七个半小时,由德国塔利亚剧院演出,80后导演执导。于是提前20多天通过票务独家代理——远在上海的格瓦拉票务购买了戏票,同时购票的有立陶宛国家剧院的《迷乱》、法国小丑剧《B先生和P先生》,尽管预订演出、酒店都价格不菲,但我坚信会有惊喜,物超所值。
然而事实证明,如果单从观剧角度看,演出票价确实很高。
《迷乱》是一部小剧场戏剧,演出于乌镇大剧院多功能厅。舞台上只有六把桌椅,变化组合成教室、诊室、咖啡馆和法庭等,一块黑板同时也充当投影大屏幕,全剧只有六位演员,表现了三位女性各自陷入迷乱生活的困局:一个是工作多年的学校面临关门的教师,一个是总与病人谈恋爱的精神病医生,一个是离婚后即将失去孩子监护权的妈妈。三条线索断片式展开,互相并不交织,每个女性却越来越孤独、焦躁,她们最终走向失态、崩溃。在一百分钟的演出中,演员们的表演具有国家剧院的专业水平,不过由于演出基本上是一部观念剧,人物之间没有内心冲突,加之频繁应用的影像,整场演出缺少舞台张力,观众很难产生共鸣,只能带着迷乱的心情离开剧场。
小丑剧《B先生和P先生》演出于乌镇国乐剧院。剧院位于乌镇西栅老街的中段,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因其建筑在水上,所以又称“水上戏台”。据说剧院经过改建,由原户外形式的传统戏台转化为室内剧场,保留了精美的雕栏画栋,可容纳约二三百观众。演出只有两位老演员:伯尼·柯林斯和菲利普·马茨伯尼,据介绍他们都经历过人生的坎坷,希望在舞台上呈现美好的岁月。这对1992年开始合作的二人组合让人想起马戏团的小丑,他们用几个小物件、一段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夸张的表情、巧妙的手势、简单的身体节奏,就表现出一段段让人捧腹的情节。B先生和P先生的表演由热气球空中旅行开始,他们站在两个上浮气球的纸壳箱中,生动地表现了互损搞笑的惊险之旅。在接下来的表演中,他们利用简单的道具,两把勺子、一支话筒、帽子、纸飞机等等,展示了几段令人捧腹的情节。他们注重与观众互动,观众十分踊跃,使演出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尾一只巨大的纸飞机,在《如歌的行板》音乐中浪漫地飞舞。七十分钟的演出诙谐、幽默,像一道饭后甜点令人愉悦。
重头大戏《尼伯龙根的指环》,分四个单元演出,下午演出第一部分《埃达》/《莱茵的黄金》和第二部分《女武神》,晚上演出第三部分《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和第四部分《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下午和晚上之间休息八十分钟,幕间休息二十分钟,全程观剧时间七个半小时,实际表演时间五个半小时。该剧改编自瓦格纳编创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原剧被称为“舞台节庆剧”,由序剧《莱茵的黄金》及三部歌剧《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众神的黄昏》组成。故事来源于冰岛历史学家施图鲁孙的北欧神话《埃达》与十二三世纪德意志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瓦格纳编写脚本,题献给他的恩人——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全套歌剧于1876年8月13日至17日分四天在新落成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举行首演,观剧时间达18个小时。
此次演出中的《埃达》和《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为瓦格纳原剧所无。《埃达》展现的是混沌初开般的创世景象,巨人们近乎动物性的表演,没有语言,只有无意识的呼喊,自创的音节,表现了人类最初的混沌,以及混沌中萌生的欲望和欲望所埋下的毁灭火种。《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可见于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同名电影,导演弗里茨·朗,编剧特娅·冯·哈堡,讲述英雄齐格弗里德死后,其妻克里姆希尔德嫁给了匈奴国王伊泽尔,她邀请她的兄弟(勃艮第国王贡特尔)前来参加派对,向杀死齐格弗里德的凶手哈根报仇。
原歌剧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此次演出将16至18小时的歌剧情节缩减为三个部分,四小时的演出,增加了一个多小时的《埃达》和《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使得前两部分的情节支离破碎,即使我提前做过功课,情节衔接依然吃力,同行的同事大呼看不懂。晚上演出的两部分情节虽然可以理解,但是不知为什么,勃艮第国王贡特尔和哈根的台词近乎密语,我们二楼观众基本听不见,好在有字幕,但是辨别字幕究竟是谁说的也很费力。问了楼下坐在八排的观众,他们也听不见。看来是演员的台词功底实在欠佳。与歌剧的大制作不同,此次演出舞台简约,黑色幕布,白色灯光,一堆沙子,偶尔会亮起的地狱般的红色烈火及满场弥漫的烟雾。演员们穿着简单的服装,基本属于无道具表演,加之时空转换自由到随意的地步,这大大增加了观众的理解难度。在前面三部分挂一漏万的紧张演出之后,最后一部分竟然有20多分钟的电声说唱,喋喋不休地评论前事,叙述将要发生的故事,突兀而繁琐。这是一部让人颇费思量的演出,只能激起观众观看原作的强烈兴趣。
《迷乱》和《B先生和P先生》票价为350元和450元两档,演出前戏票售罄。以北京、上海一线城市平均票价200元左右为基点,这两出体量很小的演出属于比较高的票价。《尼伯龙根的指环》分480、680、880、1280、1680元五档票价,演出前尚余部分1280元以上戏票。我购买的是880元票,在二楼最后一排居中,最低两档票的数量一定极少。开演前导演让一楼后排观众填满前面大约四五排空位,可见这出戏的定价过高。
当然也有一些不收费的戏剧嘉年华活动,在乌镇西栅每个空地上,甚至在船上,都可能有一些零星的表演。漫步老街,不期然会遇到一些人在表演,这些表演很难让人驻足从头看到尾,人们停留几分钟,拍照留影,抬脚离开。
这次乌镇戏剧节开设了“戏剧小课堂”,由赫伯特 "弗里茨(德国)、铃木忠志(日本)、沈林、赖声川、托马斯 "奥斯特玛雅(德国)、史航等戏剧大家做八次讲座,每次三小时。我们本想听一次,门口工作人员说需要购票进入,每人1050元。后来遇到广州的朋友,据说八场报名费是8000元。
不过离开乌镇的时候,同行的同事们都感到不虚此行,因为只要剔除观剧因素,乌镇戏剧节依然是成功的。究其原因,乌镇戏剧节与旅游深度结合,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古镇美景,五星级的旅游服务,严格标准的景区管理,使得每一个来到乌镇的人,都会有如梦如幻、如痴如醉之感,享受美景是消费戏剧节的当然之意。此外,在这样相对狭小、封闭的园区,由于戏剧节,你在街头或剧场会偶遇很多明星大腕。我们在《尼伯龙根的指环》演出剧场看到黄磊、海清,在《B先生和P先生》散场时看到陈丹青,在街头闲逛时看到《迷乱》女主角,明星效应贯穿戏剧节始终,偶遇明星也成为消费戏剧节的一部分。因此这是一个必须忽略单台戏剧的戏剧节,或者用黄磊的话说,你必须把整个乌镇看做一台戏。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乌镇戏剧节是一场借戏剧之名的消费狂欢,其对应的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年轻的中产消费层,乌镇是有市场眼光的。在贯穿几个月的戏剧节宣传中,乌镇旅游成为最大的赢家。为了长远发展,乌镇戏剧节需要继续打造品牌效应,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降低观剧费用,让更多参与戏剧节的艺术青年能看得起高品质演出。
其实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营销的良性循环才能让非官方背景的戏剧节长远发展下去。与乌镇戏剧节对市场营销的重视不同,同样作为非官方背景的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则相形见绌。已经举办六届的南锣鼓巷戏剧节一直坚持走文学性作品路线,努力为青年戏剧导演搭建展演平台,推出实验性的戏剧作品;积极联络国外戏剧大师,引进前沿剧目,为推动戏剧交流的持续性做出了努力。但是由于市场营销薄弱,定价不高的票价(成人票 60 元,学生票 30 元),受大多数公益票的影响,自己购票的观众很少。在每年几十个剧目,百场以上的演出中,2011年第二届票房收入为 11 万;2012年第三届推出五剧联票 260 元和工作坊通票 500 元 的 优 惠 政策,但票房收入并不理想;2014年第五届南锣鼓巷戏剧节运营总投资 180 万元,票房收益 30 万元。市场营销不善,使主办方蓬蒿剧场举步维艰。
从乌镇回到上海,花200元看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小剧场独角戏《低音大提琴》,是德国剧作家的作品,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演员稍显稚嫩,但已经相当不错。从上海回到北京,花200元看了国家话剧院的大制作《战马》,是从英国引进的剧目,制作精良,气势恢宏,令人回肠荡气。突发奇想:乌镇戏剧节如果邀请《战马》作为主打大戏,定能担当重任,不负观众的高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