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展示中色彩的无限可能——浅谈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平面色彩运用

作者:叶嘉静 来源:上海艺术家 发布时间:2016-06-17 阅读量:0

在传统规则及一般人的头脑中,博物馆的色彩系统总是给人一种平和、雅致、淡然的视觉效果,常常以灯光协助展品本体,墙面基本不做色彩的补充与修饰,几乎是可以忽略的灰麻色系来构建相对稳定、平衡的观展环境,并完全以展品来“说话”。

然而,那些趋向世界潮流的博物馆陈列展示,会让人发现,色彩在运用中的自由度与创作空间,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众所周知,色彩的感染力是相当大,所有存在中的色彩,无所谓好看不好看,只在于在色彩存在的当下环境中设计者如何运用。色彩拥有无穷的色相和色阶,这些色相和色阶相互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色彩情调。

各种各样的色彩,都具有自己在空间中的表现特质,因为丰富色彩的不同表现,都能唤起人类不同的情感。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已于2015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45,257m2,展示区域以标本为中心,构建以进化为脉络、历史与未来交汇的内容体系。共设置起源之迷、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源、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规展区。展馆内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模型,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布展视角独特,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平面上色彩的运用突破了常规、刷新了视角。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设计者对于展示色彩的理解与运用,拓展出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陈列展示中的色彩表现要注重观展心理体验

“恐龙盛世”大胆地使用了紫色系与黄色系,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在高明度下能够保持很强的纯度,而紫色,波长最短的可见光是紫色波,紫色也是非知觉的色,神秘,深紫色偶尔给人压迫感。然而展厅的两种色彩之中都有少许褐色的加入,综合了撞色的突兀感和过于强烈的视觉冲突,同时也与展品的颜色和谐统一,淡化了骨骼、化石等展品与生俱来的阴森恐怖感。对比色系也使得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品散发出异域风情。色彩在这一展区的表达,突破了固有的博物馆色系的传统观念,烘托了展品,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陈列展示中的色彩表现应浓烈而寓意深远

“缤纷生命”是展厅中标本种类及数量最多的展区,怎样才能将如此庞大的标本家族陈列出来,避免无序堆砌、杂乱呈现?不仅要烘托标本展品,吸引观众注目,还要让展品之间配合得更协调、更有层次,于是墙面及地面的色彩组合,就成了表现手法中的重中之重。展区墙面采用暖色为主,大面积的墙面选用了强烈的橙色为主体颜色。橙色波长仅次于红色,并有温度升高的感受,是受大众欢迎的色彩,在激起活力、使人感觉温暖的同时,更是呼应了部分标本展品的固有色彩,使二者(标本及墙面颜色)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橙色也是十分活泼的光辉色彩,寓意着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使得观众在参观游览中感受到大自然馈赠予人类的弥足珍贵的产物。为避免全部使用过于浓烈的色彩,引起观者的视觉疲惫,暖咖啡色的图案印刷在橙色的墙面上,辅助解释展品的同时,更与地坪的冷灰色综合了展区的整体色彩效果。试想一下,如果展厅选用传统平和的米色大地色系,既无法烘托展品,也不能激起观众的观展热情。

陈列展示中的色彩表现注重的是艺术享受和情感交流

“人地资源”展区农业起源部分的展厅,依然是暖色作为基调,土黄、橄榄绿象征广袤的田野,橙色和红色展现出丰收的喜悦。在背景墙面的插画色彩搭配上,娴熟地运用了这些颜色,作为唯一的对比色:蓝色,是博大的色彩,有着最辽阔景色的天空和大海都呈蔚蓝色,而此处深蓝色点缀性的出现,在背景的插画中,既给人广博的联想,又中和了视觉效果。在内容相对较为枯燥、没有海量的标本展品的空间,通过色彩与插图的有机组合,形成了独特的展示效果,使原本相对木然静态的展示内容,散发出质朴、挟裹着泥土的生命气息,使观众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氛围,丰富了观展体验。

色彩是展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展示环境氛围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博物馆的陈列自然也不可忽视色彩的运用,从而让展览更好地吸引观众,更好地展示它的内涵。上海自然博物馆作为面向各类人群的科普教育体系,借助展品、展项导向的教育方式、多元维度的自然探究、以人为本的动态开放式自主学习方式,各展区的色彩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特而卓越的色彩搭配,使得展品间的配合更协调、更有层次,并在同类展馆中风格鲜明,顺应了世界陈列展示的趋势性潮流。色彩静默无语却又暗流涌动,它引导着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去探究历史、把握现在、思考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