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守望的哥本哈根、自由女神的纽约港,云门映射的芝加哥——鲜活的都市文脉在涌动的时间长河中固化了。正是这些公共视域中的经典艺术,为人们的灵魂注入思想。它们赋予城市生动气韵,打开意识空间,在丰富的历史根基中演化出独有的风格。雕塑赋予城市生命力,它是人类灵魂高度外化的缩影。
1941年,象征着和平、正义和包容的和平女神像被日军拆毁,维系人们内心愿望的艺术纽带不复存在。几十年沉寂之后,上海雕塑步入蓬勃发展时期,审美文化融合于城市空间,“公共艺术”成为塑造城市的有形之手,越来越多的城市雕塑出现在公众视野。虽然为数不少的优秀作品给我们带来心旷神怡的享受,更多粗制滥造的造型也在侵蚀公共空间。辨识力的缺位、求政绩的浮躁、责任心的空白使得一大批雕塑丑态毕现,沦为“视觉暴力”。
雕塑的意义是丰富博大的,它既追求与周围建筑呼应的建筑意义,又追求独立的三维空间灵动感和与空间和谐的雕塑意义,然而它最终体现为一种尊重公共审美的道德信念。它需要安东尼·格姆雷式的艺术探索,需要王熙民对民族文化的发掘重现,需要由衷的人文信仰和历史情怀。让公共艺术真正体现公共精神,是时代必须承担的艺术使命。
面向公众的艺术创作,并非囚禁个性的桎梏,而是基于普遍人性的思索。德国自由艺术正是通过艺术家意志的外化,去描绘大千世界的情致和造型。中国传统也由此成为自由艺术的一种映射,以超然之法拓展心灵的维度。延续人文信仰是艺术的操守,植根生活则是艺术的责任。正基于此,真正的戏曲革新并非是包装舞台的特殊手段,而是表演对生活的重新提炼。艺术是一种探寻,它反思生命,求索本质,重现质朴的人性,如原生艺术展现给我们的面貌——站在生命原点,以人类最纯净的想象释放技术主义对内心的压制。
旧与新的碰撞与融合仿佛一首交响诗,为时代激发出创新力。古人认为音乐疏通情志,而传统与跨界的融合,更能在当下唤起我们的共鸣。艺术是源源不绝的灵境之泉,悄然灌注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使心灵不再枯竭。艺术又是心之物化,她在不停地自我超越中,将“天地有大美”的理想境界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