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不换形——京剧演员萧岱青谈京剧改革

作者:陈元晟 来源:上海艺术家 发布时间:2016-06-17 阅读量:0

作为梨园泰斗的玄孙,萧岱青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话语间不时流露出骄傲而没落的世家子弟气息,就是那种亲历自己钟爱的艺术由胜而衰的无奈,用他自己的话说,仿佛见一袭华美的锦袍饱经风雨残破不堪,最后在乞丐手中被打上了若干补丁。谈及京剧传统和改革的问题,萧先生毫不隐晦地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京剧的衰亡是必然的,就像任何传统文化必然经历的那样,改革可能是维持传统艺术市场不得不尝试的途径,但必须遵循“移步不换形”的基本原则,京剧能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传统,才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生命力。以下是此次访谈的具体内容:

萧先生出身梨园世家,自己也是优秀的武生演员,这些年的艺术生涯,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萧岱青:千万别提艺术生涯,这真让人抬不起头来。我这点资历和水平根本谈不上生涯二字,说到京剧艺术,也只能说不算门外汉,努力做到中规中矩而已。这些年的从艺经历,感触还是很多的,最大的收获,应该说是艺术启蒙早,能够保持良好的审美能力吧。古典戏剧是一种审美教育,你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知道什么人,什么事是美的,这对于一个演员太重要了,受用一生。

那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萧岱青:是不得不离开舞台吧。为什么要离开,有自身的原因,因为出身这样的家庭,理所当然继承了父辈的事业,没有尝试过别的机会,那时候就想尝试一下。

最后发现最爱的还是这个舞台,有没有想过回来?

萧岱青:是啊。想过,想是一回事,这里面还涉及另一个问题,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尤其对于我热爱的艺术,我希望能够做到极致,所以我一直坚持着一种衡量标准,但是按这个标准,我很难达到对自己的要求,坦白讲,就是我既不能发扬祖辈的荣光,也不能为京戏做任何增值的事,继续在这一行蹭饭吃,对自己很难交代,所以我就退出来。

我可不可认为,这实际上涉及了京剧不景气,市场萎缩的问题,这就牵涉到今天我们要说到的关于京剧的革新以及和现代艺术融合的问题。

萧岱青:京剧没有不景气,不景气的是人的审美。审美趣味的现代化毁了传统戏曲的市场,这不是京剧的问题,我也不能说是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的问题,也许这就是宿命。你看我们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取而代之的历史,传统文化也一样,有生就有死,京剧也在其中,不能维持它的完美,就该让它完整地死去。

有没有想过也许通过革新,也能为京剧注入一些新鲜血液,让它重新焕发生命呢?

萧岱青:那要看怎么改啊。京剧经过几百年的雕琢,审美体系已相当完整,形式和内容都相当成熟。改革的目的无外乎是求发展,但改革不等于发展,就当下业界的状态来看,完整的继承就是真正的发展。

我记得梅兰芳先生也是喜欢革新的,还有程长庚先生,齐如山先生,他们都对京剧的革新和完美做出过极大贡献。

萧岱青:你说得对,不过这些老先生的改革,都是在京戏原有的表演体系内,进行打磨和局部优化,在声腔和程式上作细节的改良,没有远离主流审美,更没有臆造。以前梅兰芳先生有句话,“移步不换形”,是对革新最好的阐释。我的理解,“移步”是传,就是传承和流变;“不换形”是统,统就是完整的审美体系。无论传承或流变,都不能离开它的审美体系,不能违背它的审美原则,不能伤筋动骨搞破坏。所以改革的方向,首先应该是保全体系,做到不换形,然后在系统内寻找变化的规律,精雕细琢,去芜存菁。这需要下极大功夫,打个比方,就像照相机镜头的研发,对于提高镜片透光性,减少信号损失等等都是在熟悉材料性质工艺流程的条件下,千磨万琢,达到高度控制,才能出精品的。你说的这三位先生,齐如山和梅兰芳是同时代的,都留过洋,那时候受新文化影响,借鉴过西方戏剧的优秀传统,做过拿来的尝试,有的获得了成功,有的也遭遇了失败,这一点梅兰芳先生的后人都不讳言,梅先生在上海编演的几出时装戏,基本上是失败的尝试,关键就在于违背了京戏的艺术规律,那些体系之外的画蛇添足,很难被兼容。

现在有一个普遍的观念,现代观众不喜欢传统京戏的单调和缓慢,所以大多数院团都在做改革的尝试,尤其是舞台效果的现代化,使之看起来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大量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也不断出台,你看过他们的演出吗,有没有那部作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

萧岱青:对于我曾经的同行所做的一切努力,我都表示尊重,你说的新编戏我也真看过不少,但是在我看来,没有一出是成功的。有的新编戏只能叫变种京剧,变种不是改革,改革也不等于现代化。我不知道现代艺术怎么定义,都有些什么特征和标准,仅从直观感受来看,现代戏是不同门类的东西,它不在我熟悉的审美框架以内。所以我简单地认为,新编戏和现代戏不能算作京剧的改良,非要归类,可以归为新的艺术门类,算是一种创新,那样我们就可以避免用京剧的标准去衡量它所带来的一切困扰和麻烦。

但是很多人还认为,样板戏精雕细琢,是改革成果的范例。

萧岱青:样板戏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即使纯从艺术标准去看它,它也是一个怪胎。很多人认为样板戏好看,是因为他不知道真正的京剧艺术是什么,好在哪里,应该说,从样板戏开始,京剧艺术,甚至可以说整个传统戏曲艺术就走向了标准混乱,价值感丧失的不归路。另一方面,说样板戏精雕细琢也没有错,在政治高压下,它是按照完全不同的审美标准去雕琢的。但归根结底, 样板戏能看,和当时的演员传统功夫深厚是分不开的,现在这样的艺人也凋零得差不多了。

看起来萧先生对京剧革新的前途非常不乐观,现在改革的难度在哪里?

萧岱青:没有标准,没有权威,也没有人知道改革的方向,看不到审美规律在起作用。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改革改掉的是审美标准的话,那就是让京剧速死的策略,这样的改革不是给京剧找出路,而是给从业人员找出路,因为现在有的专业演员,水平只能算票友,没有标准,他们就可以在舞台上混下去,坚持标准,他们就没法混。

对海派京剧怎么看呢?

萧岱青:海派和当代的上海京剧也是有区别的。总的说来,上海京剧自成体系。上海这个地方比较洋气,也比较通融。留洋人士的文化认同趋向于否定传统,否定传统无所谓对错,但在审美上确实塑造的是不同的东西。以前老戏班还有个说法,把京派以外的带有地方色彩的流派统称为外江派,其实我一直不太清楚这个jiang到底是写作疆还是江,但我倾向于写作江,我理解是江湖意思,这个词在当时京剧严格奉京派为正统的时代,算是一个贬义词。

那海派是不是也算外江派呢?

萧岱青:不算。我前面说过,京剧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海派应该算在南方独特的地域条件和文化氛围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子系统。因为海派虽然形成较晚,但它也是经过了长期打磨的完整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流派。我在杭嘉湖地区看过当地的社火,那里的戏班相当活跃,表演以技巧为主,整个看起来比较粗糙,但也不失为一种补充形式。当时还想,徽班进京之前,民间的戏班应该也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过程,直到进京登堂入室,在宫廷看客和文人大师的共同雕琢之下,才成为后来的国粹,是多么的不容易……

海派京剧是改革的成果吗,它和京剧改革关系如何?

萧岱青:海派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的产物,你可以说它是改良的结果,但普遍认为海派只是京剧的一个分支,就是说它依然是在京剧的艺术体系当中,并不是脱离体系的东西。我们都知道的周信芳先生,就是海派京剧的卓越代表。周先生确实在自己的表演中作了很多的革新,主要是他有文化,善于揣摩人物,提炼生活,去丰富自己的表演,他的表演是极富感染力的,但是周信芳也只有一个,他的革新是在京剧的传统审美框架中,运用自己扎实的艺术功底建立起来的。如果现在的改革家们,也能在基本功上下功夫,而不只是执着于舞台上声光布景的制造,京剧改革可能还是有路可走的。

您好像不太支持排新戏?

萧岱青:现在排新戏是一个大趋势,基本上每年都有无数新编戏诞生。新编不是问题,还是那句话,只要遵循京剧自身的艺术规律,新编也会成为经典,就像齐如山,罗瘿公等,都是那时候编新戏的大师,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到一点——移步不换形。

【萧岱青,知名京剧演员,影视剧演员。生于梨园世家,京剧丑角大师萧长华曾孙。萧岱青工小生,在中国戏曲学校就学时,深得李德彬先生之器重,遂授之《八大锤》、《雅观楼》等极见功力的武小生戏。萧岱青不负李师厚爱,演出该剧颇受赞誉。为萧门第五代从业梨园之佼佼者。现从事影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