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文化影响力也日趋增强。201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交易额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繁荣发展的局面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它与世界艺术品市场相关联也越发紧密,多元化和国际化成为必然态势。作为中国经济龙头地区,上海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上海又是中国现代美术发祥地、中西文化的交融点,因此上海艺术博览会在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转型过程中无疑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上海艺术博览会于1997年创办,每年在上海世贸商城举办一届,展期4天,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8届。18年来,上海艺博会在办会理念上寻求突破,在质量上不断提高,在格局上力求与国际接轨,时至今日,上海艺术博览会已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艺术博览会之一。组织团队拥有专业素养的策展经验,国际化、市场化、精品化的办展宗旨,使得上海艺博会不仅成为国内艺博会的标杆,并在世界与中国、大众和艺术之间建构起文化桥梁。1999年,上海艺术博览会以其高品位高质量的水准被纳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成为国内外收藏家和艺术家的“艺术旅行”目标之一,也成为国内新兴的艺术投资人和艺术爱好者观摩作品的盛会。可以说,上海艺博会承担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使命,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也是文化与经济繁荣的重要象征。
18年来,上海艺术博览会在不断尝试、自我锤炼的过程中,对艺术博览会的理解和定位日趋完整成熟。艺术博览会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交易形式,在于其主要展览和推介对象是画廊。1997年的首届艺博会,除了极个别国营机构,参展商中真正意义上的画廊并不多见,2014年艺博会,已经有12个国家的148家画廊参展;国际化趋势也是上海艺博会的主要特征,参展方从以国营画廊为主,到有世界各地知名画廊参加;从展品形式上,从传统单一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陶艺,到影像、装置艺术的加入;创办于2006年的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学术气息浓郁,因其前瞻性和权威性,被作为艺术界风向标。应该说,上海艺博会从理念、规模、形式、内涵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试水到转型:画廊掌舵艺博会
艺术品市场主要由画廊、艺术博览会为主的一级市场和拍卖行为主的二级市场组成。艺术博览会的重要特征是将画廊集中展示——这是一种针对收藏群体展现、购买艺术品的展览与交易体制。艺术博览会与画廊的发展互相依存,因而扮演着艺术市场风向标的角色。在西方国家,对于艺术市场上的资历颇高的藏家而言,艺术博览会已经取代拍卖行成为最重要的活动。
作为发展历史最长的艺术博览会,至2014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已经举办18届。从1997年第一届开始,上海艺博会将目标明确为“打造亚洲最大的艺博会”。然而彼时上海画廊业的发展并不成熟,第一届艺博会参展商中真正称得上画廊者屈指可数,展方大多只能被称作经营艺术品寄卖且受困于传统业态的画店。由于画廊并未成为艺博会有机主体,参展方没有任何条件创造自己个性化的展示空间,第一届艺博会显出驳杂零散的乱象,许多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将艺博会作为“工艺商品特卖会”。当时艺博会折射出的国内艺术市场的健康存在的严重问题:传统经营模式阻碍艺博会走向国际化和规范化。在国内艺术市场尚未形成的前提下,画廊和机构的繁荣是艺术博览会成长的前提。
艺术审美与商品经济如何形成良性互动,是艺博会规范化面临的主要问题。艺术博览会作为经济高度发展后带动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意味着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行一套艺术影响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推介机制,不仅是商业目的或学术追求,而是追求综合性目标。对艺博会来说,繁荣画廊业是成功的前提,也是激活艺术市场,帮助画廊走出传统业态的有效手段。在规范化的过程中,上海艺博会明确谢绝个人参展,以画廊和机构作为主体,同时提供大面积空间展示藏品,举办理念亦从对新闻和社会效益的关注走向对市场的关注。2003年开始,上海艺博会主办方将展位扩大一倍,由参展商自行遴选参展作品并设计搭建的展位,无论对画廊的自我包装和品牌推广,还是摆脱传统业态,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画廊经营陷入低迷,上海艺博会打出“全力以赴地帮助画廊寻找买家”的宗旨,通过大量投放广告提高中外展商关注度,缩小展位面积,为一些中小规模以及“新生代”的优秀画廊提供亮相机会。为整合资源,上海艺博会与台北艺博会、首尔艺博会联手,将各自选择麾下的重要收藏家组成购藏团队,分别赴上海、台北、首尔观摩对方的活动,购藏彼此的展品,实现中韩两国艺术资源的共享。
将画廊作为艺术市场的引擎为什么如此重要?无论对艺术还是市场,画廊不仅是作品的储藏室,也是思想碰撞和艺术实验的场所。
在21世纪,画廊的角色不是单一化的实验空间或商业空间,而是角色与自身功能的交叉。上海举办艺博会18年来,在经营理念上发生的变革,就是在整个艺术产业链中将画廊置于艺术市场的基础地位,从而使画廊通过艺博会庞大的平台造势,广泛进行艺术交流和商业交易。人们较为陌生的“画廊”,而今从形式到内容日益被广大民众所注目与了解。画廊通过艺博会提供的平台,也跟随艺术市场的脉动,不断进行着自我定位和品牌延伸。
而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画廊经营成本过高,生存存在问题,有些依赖外界产业资本而缺乏规范,艺术品市场也缺乏完善的行业政策扶持和法规保护。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通常只有超过3年开办历史的画廊才有申请参展的资格,中国只有很少几个对参展实体的身份和参展条件有较为明确和严格的限制,这就导致展商层次的参差不齐。上海艺术品市场至今没有经营性行业协会,画廊也较为分散,很难形成发展合力。一边是供给方的不成熟,另一边是需求方消费能力薄弱——在这种背景下,上海艺博会想要跻身国际顶级艺博会的行列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障碍。
二、学术助推商业:多种形式打造艺术嘉年华
“推新”是艺博会一直以来的主题之一。无论历史悠久的科隆艺博会还是领军全球的巴塞尔艺博会和弗里兹艺博会,新人新作既是艺术市场的潜在活力,又占据着艺术市场的前沿。作为艺术品,市场交易价格与其所产生的艺术影响力、价值认同感大小成正比例,而年轻艺术家的创造力往往更具时代特征,他们用自己的艺术风格打破既有格局,引领艺术潮流,日趋成为收藏家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过程中,一级市场扮演着从“创作”环节到“交易”的中介角色,有效地将学术价值和市场资源区分整合,激发了城市文化活力。
2006年,艺术品市场迎来小高潮,发掘新人新作越发成为收藏趋势。上海艺博会在此背景下推出“青年艺术家推介展”,由活跃在四川、上海、北京、台湾、香港等中国美术创作重镇中的10位著名艺术评论家联手推荐、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免费参展。推荐展的作品以多元化、高深层为旨归,被业内人士誉为“国内艺术界新的学术制高点”。以富有权威性的学术评估引导一级市场,对于国内艺博会平台来说还是首次。
2011年,上海艺博会主办方对“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在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联手,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了展览的学术分量,并且将上海本地艺术家作为主要推介对象,将时代性、学术性、代表性和探索性作为对作品的考量,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与价值观遭受的冲击成为艺术家们的思考对象,思想价值使得艺博会“展中展”更具特色。
除了以评选活动增加学术性之外,“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同时与高校合作,从中选拔优秀青年艺术家,这是对市场驱动力下的一次试探性前瞻。2014年“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不仅得到来自内地知名高校的响应,而且香港、台湾、韩国等艺术高校也积极参与,展品质量大幅提高,由此可见“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品牌影响力日趋扩大,上海艺博会的学术地位得到广泛认可。艺术品评估是艺术市场的繁荣的坐标,艺术品学术价值是首个结构性要素,因此展现艺术家的培育、成长过程也是一级市场健全、成熟的标志。
而今艺博会竞争激烈,市场细分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一些中小型艺博会纷纷浮出水面。上海当代艺博会、上海艺术影像展、亚洲画廊博览会、上海城市艺博会、西岸艺博会等等,新的艺博会并不想直接挑战上海艺博会的主导地位,而是以专业特色为倡导以分割市场。面对市场细化,更多的观众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进入艺博会市场,上海艺博会一方面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另一方面力求突破现有格局,以展品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吸引海内外藏家。
艺博会天生具有一种灵活性,他们可以将外延拓展到其他市场,把诸如摄影、设计等门类都纳入其中,或者实施新的生存策略。除了考察定位作品学术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上海艺博会参展作品的形式逐渐从单一走向多样,展览进行内部统摄,去芜存菁,多元兼顾——从起步时绘画、雕塑、陶艺等常见的艺术形式,到现在影像、装置作品、公共艺术也融入了参展范围,极大程度拓宽了艺博会的丰富性和前卫性。2014年,法国埃里克·裴欧以探索人和自然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在展览期间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公共艺术则将艺博会从“展示性”推向“公益性”,2007年被放置在静安公园的主题雕塑《天使·荣龟》、2014年的《幸福摩天轮》、《都市魔法》等户外装置艺术作品极大程度更新了艺博会的整体风格,公共艺术打造城市精神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近年来,上海艺博会力图营建一个针对普通消费者的艺术市场,以装饰性作品满足消费的需求,拉近消费者和艺术的距离。2014年开设韩国画廊区,以清新的风格及平实价格吸引年轻消费者,俄罗斯艺术板块则考虑到中年消费者的审美习惯,作品多呈现现实主义风格扎实的写实能力。展览亦不乏大师杰作,欧洲艺术画廊的一件印象派名家雷诺阿的油画作品《卡涅的浣衣女》亮相于2014年上海艺博会,尽管引来很大关注,却因价格高昂未能成交,而梅尔尼科夫早期写实风景油画《列宁格勒的景观》,就被重金买走。
将消费群体的分层定位,提供多样化风格的艺术品,让上海艺博会成为雅俗共赏的交易平台。从成交情况来看,多数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传统风格的作品,而非富有创新精神的当代艺术。与此同时,展方需要“大师效应”为艺博会造势,媒体宣传多聚焦于齐白石、吴昌硕等传统名家,国外画廊也纷纷借助“西方巨匠”打造声势。然而以260万元人民币成交的《大拇指》,达利、罗丹的雕塑作品以及世贸中心门口的《幸福探戈》等等所谓大师名作,在西方早已被大量复制,虽然在媒体炒作下成为上海艺博会的亮点,其收藏价值仍有待考量。
不同于拍卖市场,艺博会提供了展示平台有助于收藏者寻求价值洼地,这就需要藏家具备学术水准与商业眼光。细分消费群体以完善自我定位是艺博会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引导收藏者买到具有投资价值和学术价值的艺术品,是艺博会真正的目的。一级市场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商业价值,而是以“非商业化策略”推动商业成功。
三、“国际化”抑或“本土化”:应对市场灵活调整自我定位
“国际化”是中国艺术品投资行业的另一大发展趋势。1997年以来,上海艺博会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从本土画廊机构的关注到国际知名画廊的加盟,国际化、市场化、精品化的上海艺博会正越来越受到国外画廊和藏家的青睐。
2004年,上海艺博会共11个国家的260多家画廊参展,与本土画廊比例在1:1,参展画廊的品质比前几届有大幅提升,许多首次前来参展的德国、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等十多家画廊都曾入选过世界顶级艺博会,韩国、法国画廊成为藏家瞩目的焦点。参展画廊人士通常乐于得到更多与国外画廊沟通交流的机会,大批境外画廊的参展不仅为上海文化发展打开新视野,而且对本地画廊的经营规范、思路创新起到借鉴参考作用。
艺博会“国际化”的标准往往取决于本地区与其他区域参展机构的比例。知名度较高的国际艺术博览会能吸引好藏家,因为顶级画廊的加入,好卖家与好买家可以共同形成良性经济循环。一般认为,没有吸引到更多的国际机构参展就意味着市场不会有太大变化,新生的投资力量与分布也不会有太大变动,然而在画廊和消费人群的成长阶段,将中国和西方画廊放置在同一空间中用同一标准进行审视并不合适。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艺术市场因此呈现出迅速萎缩的态势,不少海外画廊歇业倒闭或是紧缩开支,减少赴外参展。国际上一些知名艺博会也大幅缩小展会规模,甚至暂时停办。上海艺博会则积极调动国内市场,展会在本地画廊的带动下欣欣向荣——中国本土画廊就占据96家,首次达到76%,成交额则超过5000万元,比去年增加了800余万元,出乎人们的预料。
虽然本土画廊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艺术博览会的人气,然而对“国际化”来说,上海艺术交易市场仍然面临着一些阻碍。首先,与香港地区艺博会的“零关税”相比,内地高昂的艺术品关税将一些国际高品质画廊挡在门外,成为艺博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其次,因为销售艺术品与普通商品在税收上并无太大区别,而交给拍卖市场只需3%所得税,这就使得画廊将作品交给拍卖行代销,造成二级市场对一级市场的挤压。据悉,国内艺术市场中有七成被拍卖行掌握,画廊发展缓慢直接导致艺博会面临生态困局;第三,国际当代艺术的话语体系往往与中国不同,意识形态建构的审查制度也使得国内艺博会与国际艺博会使用不同的遴选标准,海外画廊所主张的“展示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国际化”同时意味着艺博会的“专业性”,策展质量、服务和细节构建等等是其硬性指标。在体验经济时代,艺博会的“国际化”不仅追求所展出的艺术品的品质,也追求他们所提供的“体验”的质量。而参加国际化的博览会往往需要高额费用,这让许多画廊望而却步。巴塞尔艺博会的展位费总共4万欧元以上,而香港巴塞尔最小的3 0平米展位租金近2万美金,相比之下,上海艺博会的参展费用显然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随之而来的“专业性”程度就与国际顶级艺博会的目标存在差距。一直以来,上海的艺术品交易始终处于疲态,上海几乎没有真正的藏家,真正的藏家又不局限于本地。中国全民艺术素养并不理想,艺术品买家购买力有限,大众的艺术消费观念薄弱,因此不同时期的艺博会应有不同定位。如果上海艺博会现阶段的主要定位就是培育本土市场和普及艺术概念,那么与西方消费市场在文化积累方面的差异势必存在,大众化、平民化的定位必然又会制约国际化发展。
显然“国际化”应该是个被重估的概念。对于国内市场来说,真正的“国际化”不应该仅仅是 “自家搭台,别人唱戏”,而是一方面勇于走出去,将优秀画廊和作者推介到海外,提升中国艺术品的艺术质量和扩大海外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进行艺术普及教育,培养人们的艺术消费习惯,让审美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品消费才会由此成为经济发展的文化龙头。同时,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直接决定了艺博会的发展生态,“差异性”与“在地性”都是有利于占领市场的因素。约瑟夫·希斯和安德鲁·波特曾指出:消费主义的社会真正的本性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叛逆和寻求差异。艺博会竞争日趋白热化,如何利用上海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赢得一种区位优势,以艺博会带动城市消费体验,应成为上海艺博会未来发展的要素之一。
2012年上海市文广局制定《关于营造上海城市文化氛围的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2014年又新增全市公共文化配送资源专项资金,在政府的推动下,多个艺博会在上海滩精彩上演,上海艺术气氛越来越浓烈。无论是带动城市文化,夯实一级市场,还是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艺术品交易平台,艺博会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上海将会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艺术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