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和:香港巴塞尔奠定亚洲市场体系

来源:上海艺术家 发布时间:2016-06-17 阅读量:0

3月中旬举办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Art Basai HK),用南希画廊主人李小红的话可谓“点亮”了香港。一向以二级市场的春秋两季大拍为重心的香港,有了艺博会后吸引众多画廊包括国际大牌入驻,催生了当地多种形态的艺术生态,逐渐成为包括繁荣兴旺的一级市场的复合型艺术品交易中心。它还以香港为中心,奠定了整个亚洲的市场体系。本文采访了从上海赴香港参加艺博会的业内人士,让他们从上海的角度,来观察香港巴塞尔的作用和影响

一、香港艺术周已成气候

3月15日,是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公众开放日,在此前后,香港当地的各类艺术机构举办一连串的展览与活动,让丰富多彩的“香港艺术周”呈现在艺博会所吸引的众多国际观众前:

10日,上海艺术家徐震的作品“20岁”系列,在香港PMQ元创方展出;位于上环SOHO189的3家画廊,当天晚上开幕;

12日,香港的“画廊之夜”,当地画廊联合开幕,众多国际大画廊入驻的毕打行大楼因观众如潮,设计了7个楼面的画廊观众必须电梯上、楼梯下的观展路线,参观人群依然摩肩接踵;还有许多艺术品、展览出现在像太古广场这样的商业空间或PMQ元创方这样的艺术空间里;还有各种论坛、讲座与酒会;

13日,自我定位“卫星艺博会”的香港中心艺博会(Ar tCentral),当天举办VIP预览日;类似的还有酒店艺博会“亚洲当代艺术展”,在毗邻的太古广场举办;当晚,是香港巴塞尔的VIP之夜;

14日,香港巴塞尔举办VIP预览;

15日、16日、17日3天,巴塞尔艺博会举办公众开放日,人流如织。

业内人士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展览和活动中,看到了香港市场的厚度。“两三年前都不可能这样!”上海Mao Space 的女主人毛文采为坐落于上环SOHO189的香港当地的画廊锦艺坊策展,她惊叹3月10日晚参加开幕的人流量:“3个小时自始至终爆满”。她还指出,这要感激艺博会,还有香港政府的推动。香港的公立艺术机构如M+、香港艺术中心等都举办展览呼应艺博会。

当地还辟出许多空间,如举办徐震“20岁”展览的PMQ元创方,过去是香港警察的宿舍,类似的还有好莱坞道上与湾仔的警署,都改成艺术用途。她专门去看了PMQ元创方,是一个吃喝玩乐都有的综合体,里面有了艺术空间,增加了“看”的功能。这些为香港带来变化,艺博会功不可没。

二、香港巴塞尔重启日程

艺博会作为一种商业展览,在香港早已出现,但最终改变香港整个艺术生态乃至亚洲艺术市场体系的,却是一个专注当代艺术的艺博会,这绝非偶然。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今年已经是第三届,其前身是香港艺博会(Art HK),创办于2008年。当年主办方确定的会期是5月下旬,与佳士得在香港的春季大拍同时举行,显然想借助国际拍卖业巨头的品牌号召力吸引国际买家。

曾几何时,艺博会被巴塞尔收购后,日程安排却成了问题:在瑞士的巴塞尔艺博会的会期是6月,原来的会期与其相隔太近,更改会期是势所必然。考虑到在迈阿密举办的巴塞尔艺博会的会期是12月,3月的会期应该是最理想的时间了。今年,是香港巴塞尔首度执行新的日程表,在3月中旬举办,笔者观察后认为这带来三大效应:

首先,整个亚洲艺术市场的日程提前。尤其是2015中国的春节较晚,让画廊一过完春节就要动手准备参加艺博会,迫使艺术家、策展人与藏家的日程都提前;

其次,成为市场风向标:艺博会虽然属于一级市场,交易价格不如拍卖会透明,但参展画廊多展销作品数量大,买家群体也很庞大,使其具有年度市场风向标的作用;

第三、令市场重心迁移:作为商业中心,香港崛起为全球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端赖拍卖公司入驻,历来以二级市场为主,本地画廊、美术馆等机构相对处于弱势。而艺博会带来集聚效应,许多跨国大画廊在香港开设画廊,带动一级市场的生态趋于完善,市场重心从拍卖向艺博会迁移;从中国书画、古董等传统的板块向当代艺术板块迁移。

总之,从小小的日程改动中,就足以看出香港巴塞尔在整个香港、亚洲的艺术市场中所占据的枢纽地位。

三、艺博会的市场细分

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作为主办方在欧洲、美洲与亚洲三地举办的系列展览,其展览的定位、规模与结构包括展区的划分都有一定之规,今年的看点是有29家新画廊露面。对此,毛文采认为,参展画廊包括欧美与日韩的画廊有许多新面孔,有了新的血液进来,改变是正面的。不过她认为有些新画廊或许不够接地气。对亚洲不太了解,带来了太贵的作品。而且大多数作品商业味道很浓,引发我们关注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否考虑到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不是带来了最对的作品?最对的作品并非最贵的作品。

香港狮语画廊带去的是出生成长在上海的艺术家张健君的新作,VIP之夜就开门红。在其上海画廊的经理席宇看来,张健君的作品不是那么前卫,很沉静,融合了中西,喜欢的人很喜欢,没感觉的人则还没有看进去。她还表示,香港的艺博会面对国际买家,跟肤色、穿着没什么关系,是世界人群,不分中西、亚洲什么的,但中国买家也很国际化,其眼光、喜好程度和收藏能力不亚于国际买家。而毛文采则指出,在艺博会上出手买作品的人,也就是去巴塞尔的人。因此,她推出一个问题:如何平衡?确实,巴塞尔艺博会在香港提升了香港乃至亚洲市场的层次,国际性是其响亮的招牌,却也带来两个相应的问题:首先是如何与巴塞尔全球连锁艺博会中的另两个,做好市场细分,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其次,香港以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亚洲买家为主体,必须体现亚洲的本土性,如何与吸引欧美买家取得平衡?

有趣的是今年初绽风采的香港中心艺博会(Art Central),由原Art HK的运营团队创办,定位“卫星艺博会”,瞄准大打国际牌的巴塞尔留下的市场空间,他们在毗邻巴塞尔艺博会展场香港会展中心的中环新海滨搭建了1万平米的临时展厅。成立于2013年9月的仁庐是上海专门推介原创限量版艺术品的新画廊,也是参展画廊,其总监孙瑾表示:中心艺博会从搭建到策划还有活动的安排,主办方很专业,毕竟是原来香港艺博会的原班人马,而且整个团队很年轻,活力十足,服务很好。他们选择在巴塞尔的前一天举办VIP预览,该来的买家也都来了。她还表示,参展画廊中有一部分很优秀,而整个艺博会与巴塞尔体量大不同,细分市场切割得比较准,开始做得比较小,也没有一下子就要怎样。令她欣慰的是,销售效果不错,让这个首次到香港参加艺博会的新画廊得到鼓励。

李小红则表示,她看了巴塞尔,但反而对香港中心艺博会印象较好。她还举了一个有点出人意外的例子:她看到有一家德国画廊(Schuebbe Project),是20多年的资深画廊,与女主人(Christa Schuebbe)相识10年,他们参加许多国际艺博会,包括巴塞尔和迈阿密的艺博会,但在香港却选择了中心艺博会,而且销售开门红,VIP预展上就卖了6幅作品。

至于李小红本人,带着南希画廊的作品参加了同时在香港举办的酒店艺博会——亚洲当代艺术展。香港是亚洲最早出现这类艺博会的城市之一,而这个亚洲当代已经举办第六届了。南希画廊从第一届起,每次都参加,李小红表示:今年销售像去年一样很好。她透露了一个细节:艺博会组织者为参展画廊提供刷卡服务,配套的服务还包括仓储、运输等。这样做画廊也愿意,而主办方则一举多得:不仅刷卡有手续费进账,还能掌握销售数据,留下客户线索。可是今年销售很旺,刷卡要排队。

四、与亚洲市场互动

当然,巴塞尔艺博会不仅“点亮”香港,光芒所及也遍及亚洲,因为亚洲的艺术品交易中心,非香港莫属。此前,2009年中国艺术品拍卖进入所谓“亿元时代”,北京的拍卖总额暴涨,对香港作为亚洲拍卖中心的地位发起挑战,有了媒体上关于“京港之争”的舆论,经过2012年开始的长时期调整,北京较之香港已经相形见绌。

至于上海与香港,在艺博会这个一级市场的重要领域也有过一段赛跑:早在2007年上海就举办了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艺术展(SH Contemporary,简称“上海当代”),当时就被公认为亚洲最高规格的艺博会;香港艺博会(Art HK)则第二年才跟进创办,与“上海当代”形成竞争的态势。可惜上海的繁荣只是昙花一现,被香港艺博会后来居上,最终蜕变为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反观“上海当代”,逐年下滑,挺到2013年居然停办了。

当然,上海还有上海艺博会,毛文采主持的画廊多年来就是其要角,不仅有面积很大的展位,还连续几届为其提供展场外的主雕塑。她表示:“上海艺博会的主办方也派人参观了香港巴塞尔,我就想,是不是应该学学巴塞尔那样更专业?” 连续去参观巴塞尔3天的她,感叹其人流量始终很高。但主办方仍然管理得非常好,总体组织得很专业。而同样作为参加上海艺博会的南希画廊的主持人李小红,则直言不讳地批评上海艺博会太本土,不够国际化;参展的作品太传统;主办方对国际媒体的宣传也不够,而他们画廊的销售业绩,还不如在香港参加酒店艺博会。

当然,上海还有西岸当代艺术与设计艺博会,还有Art021、Art City等小型艺博会,包括酒店艺博会“上海城市艺博会”。毕竟,国际买家的日程表及其背后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而日益流行的国际艺博会最能博取他们的眼球。他们虽然不能像香港中心艺博会那样选择与巴塞尔同时、同城举办,但恐怕只能像它一样作为香港巴塞尔的卫星艺博会存在,只是会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城市里找到对应的策略,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