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凌云:上海艺博会应带头繁荣这个市场——访煌杰画廊创始人高杰清

来源:上海艺术家 发布时间:2016-06-17 阅读量:0

成立于1997年的煌杰画廊,是上海滩的第一批老牌画廊之一,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主打海派书画作品的画廊。然而说到自己近20年的历史,一手创建煌杰画廊的高杰清却坦言国内的画廊相比西方的百年老牌画廊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煌杰画廊与上海艺博会是同一年建立的,在煌杰画廊成立的次年,他们就参加了上海艺博会;可以说煌杰画廊是伴随着上海艺博会一起成长的,作为参与者,高杰清对于这18年来上海艺博会的得失、苦乐也可以说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的。此番《上海艺术家》记者采访到高杰清,从上海艺博会到文化事业的经营,来一场经纬纵横的交流。

艺术交易平台的搭建

说到为何这么多年来几乎每年参展上海艺博会,高杰清首先认可的是这个品牌,认可上海艺博会本身搭建起来的艺术交易平台的框架。画廊作为个体的力量是单一的,它们需要集合多方资源,这其中尤其是要官方资源。上海艺博会的官方主办的背景决定了它这个平台就很大,资源占优。高杰清一直也有一个坚定的理念,那就是艺术应为社会、国家服务的,也一心想打造一个具有社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在这方面,需要一个好的渠道来给艺术家做推广,包括媒体方面的宣传也需有广泛的影响力。本着这一打造企业形象的经营理念,高杰清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上海艺博会。他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坦言从资金角度而言也很难花费很多投入一个个展览、跑一个个宣传,这有些吃力不讨好,所以不如只专注参与诸如上海艺博会这样本土大品牌、大平台。

一、接力海派文化的传承

在高杰清的身上,有一种传统文人气。虽然是一家画廊的经营者,但也正是因为其对传统的重视,同时又不乏传承及创新的理念,因此在经营决策时往往看得深远。他认为文化之事,总是茁壮于其所扎根的土壤。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高杰清毫不犹豫地肯定海派文化的价值,立足于本土,专注于海上名家的书画作品,同时发掘海派的新生代画家,既有传统的弘扬,又有发展的眼光。这一点,与近些年越来越西化的沪上画廊发展趋势、以及崇尚油画的当代艺术圈很不一样。煌杰画廊还是立足于本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但又不脱离传统,也学习国外包括西方的一些优秀画廊的推广及运营模式,结合自身的机构定位,使海派文化的发展能够更上一个层次。所以对于上海艺博会是否需要打出国际性博览会的品牌,高杰清对此也是表示肯定的。他认为在专注于自己画廊品牌经营好的同时,还要放眼于国际,吸收各家之长。同样的,这对于艺博会而言也是如此,要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国际性的文化元素,从而带动艺博会展览层次的全面提升。

对于此,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上海艺博会近年来对于引进国外画廊的力度可谓是逐年增加,这样的举措或许也是和时下的文化发展大趋势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是肥沃的土壤,文化传承也在经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胆识的人们在努力接续着,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也是我们应该立足的根本。但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此,我们要发展,要传承,那就必须打开国门,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经营思路、办展模式、客户维护体系,乃至于如何提升藏家的收藏品位,拉动更多层次的收藏者,吸引更多领域的关注等。这些都是需要决策者不断开拓思路,并结合自身的经营理念,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走出具有创新意识、适合当下时代背景及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思路。这不仅仅只是艺博会的发展模式,对于画廊的经营者同样如此。”高杰清如是说。

二、美术评论体系的不完善

中国的艺术市场也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制度。中国的艺术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文化都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美术评论体系也是同样如此。艺术市场没有相应的行业准则,美术评论领域没有带头的艺术机构。高杰清认为这对于海派艺术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制约的。就说上海艺博会,18年来虽说买卖交易市场一直火爆、能自负盈亏,但很可惜,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评论家体系,没有评论体系自然就没法建立自己的藏家群体。

诚然,艺博会本身是交易平台,不是普及美术教育的平台。但是,这交易对象毕竟不是大卖场而是艺术品,是精神审美的高级活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所必然兴起的需求。那么,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我们还是应该去建立并健全专业的美术评论体系,而不能仅仅去炒作艺术家。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要有所了解,要去探讨去研究,这一点高杰清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现今,时下的美术评论大多比较分散,专业性不强,很多甚至只是为了炒作及推广的泛泛之词,缺乏公平、公正、权威的美术评论机制。高杰清认为,首先我们要先建立艺术品相关的行业协会,其次要健全和完善艺术品评价体系,可以由一部分的学术研究者组成,也可以吸收业内有经验的经营者或从业者,形成相对具有公信力的艺术评论机制或者协会。而对于目前尚不完善的这一现状,高杰清也很无奈,但是他仍然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自己不能先被淘汰,要先从自身做起,他是以经营者兼评论家的眼光去选择艺术家,有这么几个关键词,比如:生活传统、个人素养、文化修养、专业功底、社会关系……他是通过对美术史的梳理来参与文化传承,对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评价艺术作品,对文化发展的前景以及对传统的信心来经营,并且一直努力为海派文化的发展献计献策。所以他的经营理念及艺术观点,就像他说话的语气,不疾不缓,稳得住,逻辑清晰,也不乏犀利的观点。就像他反复说到的,经营一家画廊也好或者艺术机构也好,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有社会的整体推动,政府的支持,整个文化行业的一起进步,不能光有钱,没沉淀,没艺术思想,这样画廊或者艺术机构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三、完善制度 建立多方平台的纵向对接

评论体系的缺位,其实也折射了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正如近些年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中国艺术品关税的问题,其实并非是关税过高的问题,而是艺术品的税收制度问题,就目前国内税收制度而言,大多是针对公司企业个人的税收制度,没有专门针对艺术品的税收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品是特殊的商品,它不像日常的生产生活消费来得简单和频繁,艺术品交易可以说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产物,因此有属于艺术品交易特有的税收制度,将大大的促进从业者的积极性,也会拉动更多艺术爱好者进入这个圈子。当然税收制度包括对国内艺术品流通的税收,以及海外艺术品的进口关税制度。

其次,高杰清还建议我们应该尽快建立画廊行业甚至于是整个艺术品的行业协会,并制定一系列公开的标准,指导我们应该如何做,怎么样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各个机构各走各路。在另一方面,由政府牵头,有政策扶持,这对于海派艺术的发展甚至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我们现在的机制不透明,监管不到位,这些正是导致市场混乱不稳定的根源。要做到有法可依,这条路或许还很长。同时还需要媒体的支持,作为平面媒体的各大报社,作为立体媒体的各大电视艺术频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正面舆论导向作用。

此外,高杰清也建议了一点,在官方主办的艺术博览会的层面上,是否也可建立自己的平台和机构,与下面的个体机构、个体平台做到很好的对接,而不是一年只做四天的博览会而其余300多天都不闻不问。

四、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

中国的艺术博览会之路已经摸索出自己的一种风格和一条道路,而现今上海艺博会的雄心壮志是成为亚洲第一。相比国外的一些艺术博览会而言,发展的路途还很远。除去以上几点的担忧与建议,高杰清还认为我们值得向这些亚洲艺博会成熟品牌学习的地方还有“诚信”这一很重要的点,非诚信不买卖,这条自由资本市场的金科玉律,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来说,尤其需要。

虽然我们自身还有如此多的差距,高杰清依旧对中国艺术品市场非常乐观,尤其是他认为上海在未来的三年到五年,文艺事业与文化产业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但是文化产业靠什么发展呢?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本身文化的东西,文化艺术的建立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是必须大力投入、大力发展的,上海艺博会要做的就是带头繁荣这个市场。高杰清认为,上海艺博会要打造亚洲第一博览会需要做的就是站在立足于推动整个海派文化发展的高度,将中国传统文化好好激发出来,再结合当代的新思路与国外先进的办展理念及展览配套服务思维共同发展。这种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在传承的过程中有发展有创新,这样的文化才是经得起时间洗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