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合理转换这个问题上,欧洲悠久的设计历史和创造性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他们看来,设计的动机和最终任务不是自我表现,其落脚点更侧重于服务社会。以设计解决在社会发展和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
作为过去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存在,被我们称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正在越来越受到当代社会的极大重视。当这些传统的或是历史的观念与价值通过物质或非物质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剥离其本身的物质基础,我们所见的是一种作用于人们观念认识中的象征符号,或者说是一种意义。解构这些文化遗产的物质基础,在现代语境中重构其意义,探寻其“与过去的那一真实的过去之间具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并加以转换和利用,成为建立中国当代设计风格特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传统文化被以一种现代的方式解释着。有时,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意义超出了“任何对之赋以某种象征、意义的企图”。它是对于历史象征意义的一种衍生和再生产,其文化性内涵的现代表现在于,尽管不断有人在对之进行解释,但它却不会因此而被穷尽。中国传统文化向当代设计语言的符号性转换因此成为可能。
一
费孝通曾言:不同时代的人对艺术有不同的要求,在这些不同的要求里隐藏了一种文化,是一种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具体体现。以现代的观看方式审视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观念与价值衡量或提炼传统文化符号,绝不能仅注重传统文化的表面价值和符号意义。换句话说,不能仅仅以文化自身的定义来判断其价值,而应该深刻理解文化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意义上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在以线性时间逻辑和进化论内核为基础的“传统”与“现代”概念指示系统中,文化符号的表征形成更容易纠缠于含混的矛盾之中,纠缠于阶段性的经济限制和政治斗争之中,纠缠于掩饰其他目标的活动之中。像历史的自我一样,现代的自我及其利益也是由其不能完全控驭的象征与权力所构成的。文化实体的价值与形式手段共存于微妙的结合之中,准确理解和把握这种结合的语汇涵义,是实现文化内核以符号形式在“传统的”和“现代的”社会中转换的基础。
显而易见,传统与现代并非泾渭分明,它们也不是一成不变到可以决定我们究竟是生活于传统之中还是生活于现代之中,或者是生活于两者之间。我们的生活不可避免地把历史的和现代的成分融为一体。那些看似传统的东西,比如反映在家庭伦理或团体信仰之中的文化表征,从人们特定的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看,其现代性未尝不可视作一种理性的行为方式。以龙图腾崇拜和象征意义为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的象征意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局限于封建王权和吉祥寓意。而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与文化寓意的符号性转换中,必然要消解其阶段性和阶级性象征的封建王权意义,转而突出强调其作为华夏民族认同性符号和吉祥寓意的象征性符号意义。由此看来,无论是历史悠久的连续性文化观念还是时效性短的阶段性文化观念,都处于一个动态的转变过程,且都是以所存续时段的经济与政治需要为依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换,必然由此种条件所形成其奥妙的综合关系。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由表面向深层、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换的同时,推动其占主导地位的叙述结构,及现代性的象征与实践意义,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历史、服务当下的良好途径。
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换过程——或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让过去“重现”于现在,并让过去在现在得到新的诠释。剥离传统的历史局限,而将其普遍统一性的文化内涵,以当代社会所熟悉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和表达出来,在这一合理的转换过程中,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有时甚至包括形式。文化在此时间性的流变过程中并没有损失其最有价值的元素及其结构性特征。如果可以把传承理解为一种翻译、对话或对传统文化意义上的重建,那么所有努力都要建立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有价值元素和结构性特征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意义都是以利用和协调其他因素叙述的象征与结构所造成的主体性意义为前提。尤其重要的是,要把握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意义的具体过程,突破时间的线性发展认识局限和转换渠道的单一性局限,就必须突破二元对立的“传统”与“现代”的狭隘概念,探寻表层掩盖下的文化的实质和当代市场环境下的设计的深意。
需要的注意的是,在传统文化符号向当代设计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要求我们密切关注的可能不仅仅是外在的或精英的话语系统,而是要把关注范围拓展至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探寻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只有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全面的传统文化认识和研究领域,才能为我们塑造具有鲜明的特征性和强烈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文化内涵,才能为当代设计提供最有力且最深远的持续性文化支撑。
二
以推动当代设计发展、丰富当代设计语言为出发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符号性提取和深入研究,理应重新审视一下设计的思想与感受从哪里起源,以及设计在今日的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问题。我们认为,当代设计存在的意义,是通过交流和创造活动来审视人类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并使个体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达到健康有序地运行。在追求和创造生活美感的同时,如何平衡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主要关系,成为当代设计所肩负的重要任务。加速经济发展并不是设计的主要任务,设计也不应该仅仅是生活环境和用具等的美化师。追根溯源地看,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使人们很好地适应生活中的这些巨大的变化,设计应运而生。
20世纪后半叶,设计作为“品质”、“新奇性”、“自我存在”的保证,成功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身心方面的满足。但当代设计不应只停留在满足上述目标的工作进程中。在设计中更多地融入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具有时代特征的符号寓意,将设计实质从物质性的创作向精神性的创造维度转换,将事物的本质、人们的需求、文化的多元和丰富的创造,融入到社会发展和人们实际生活中并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传统向现代转换的现实目标和对现代设计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现代设计界已经达成一种共识,设计不仅仅是制造技术,它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并由设计作品来探索人类精神中普遍性的平衡或协调,进而解决这些新问题以创造更加有利于人们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这就是广义上的设计思考。设计师通过设计作品所传达出的设计语言,将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意义予以解释和加以强调。正是在这种集体共识达成的基础上,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及其转换为当代设计语言和民族特征的可行性得以彰显。现代设计总是热衷于转换表达风格和表述语言,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形式的呈现,只有始终将赋予精神内涵以设计的形式语言作为理性的指针,那些经过历史积淀留存下来的造型语言、造型形式与造型趣味在设计中作为传统文化的符号得以合理的应用和强调,设计才不会沦为经济和技术的仆人。“形式与机能的研究”这样一种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基因包含在设计的行为里,使得设计在经济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同时,也保持了作为冷静的求道者的一面。
在传统文化符号向当代设计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本身及其意义的选择包含一种确认,这是一种超越时间维度的抽象获取和需要,对于传统的认识和历史的主张由此而被制造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的历史化,亦即传统的现代化,在一种人性史中的集体性共识通过设计——人类文化的一个微小向度,呈现在人们生活一点一滴和当今时代的每分每秒。
在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合理转换这个问题上,欧洲悠久的设计历史和创造性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他们看来,设计的动机和最终任务不是自我表现,其落脚点更侧重于服务社会。以设计解决在社会发展和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也是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这就是欧洲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他们的设计作品不带有鼓动性的华丽,他们所从事的是在传统和历史中寻找具有永恒性的普遍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赋予其现代性,这便是睿智的欧洲设计给予我们的启迪。
与欧洲设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些设计文化尚不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利用技术的进步和工具的革新代替传统生产方式,以利益的获取为目标牺牲文化内涵的积淀和呈现。新技术的革新给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和变化,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新技术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新的可能性,但它改变的毕竟只是环境,而不是创造本身。在由技术带来的新环境中,人类的智慧就在于意识到这些想法并最终将其实现。
通过把握“传统”与“现代”概念本身不断变化的意义,深入理解和探寻文化的实质性内涵,并以全局性眼光实践设计语言的转换,才有可能使传统文化的光辉接续不断地照耀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此可以想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代设计领域中,即使正经历着缓慢而微妙的变化,却仍是重要的和可喜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