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大发展,发展的不只是门类和形式,更是文化价值的大发展。文化艺术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是一直在讨论并实践的命题。以下四篇文章,从电影电视、综艺娱乐、美术舞蹈、市民文化等近期热点加以点评,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史学东
2014年初,广电总局发文各地卫视引进节目每年不超过一个,歌唱节目黄金段限播一档,对2013年掀起的中国电视引进模式之热进行了降温;在此之前, 201 3年7月24日,《光明日报》刊文《我们需要那么多“好声音”吗?》,傍晚,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官方网站上,出台了一年限额四个季的歌唱类选秀节目播出的规定。连续两年对电视综艺的调控政策显示出管理层对电视过度娱乐的导向与购买模式扎堆的遏制与分流,直接引发了中国电视模式之拷问一一谁是中国“好声音”并不重要,谁是中国“好模式”才是王道?
回溯本土引进海外电视模式的高潮,出现在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大热之后。在201 3年4月的戛纳电视节上,中国内地各电视台以及民营制作公司更上演了抢购节目版权的一幕。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有30个左右的引进模式节目亮相中国荧屏;使众多观察人士唱衰“引进”模式,呼唤中国“原创”至今方兴未艾。去年底新华网曾发文: 《中国梦想秀>《中国达人秀》《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中国星力量》《中国星跳跃》……然而,这些“国字号”产品无一例外引自国外。保留其原有形式,只标上“中国”标签,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模式”引进,是中国综艺电视对于原创模式的忧虑与深思。
话音刚落,2014年4月的戛纳电视节上,中国多家电视机构携“原创”模式出发:江苏卫视与以色列制作公司推出《全能星战》、 《我能行》,浙江卫视拿出《我不是明星》,河南卫视寄望《汉字英雄》走向国际,但最具实力的仍然是灿星制作的《中国好歌曲》,和英国的ITV签约,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销售到海外的中国电视模式。而即便如此,第一次从买家转为卖家, 《中国好歌曲》模式是否能够催生《英国好歌曲》、 《美国好歌曲》,仍有待观察与考验。
若以每年全球电视业的娱乐节目形态出口额近40亿美元估算,中国电视模式的实际购买力尚不足0.5%,而创收则从零开始起步。在国际电视模式版权交易上,和拥有世界最大电视受众的市场依然不成正比。业态之外的呛声,无非认为:购买模式是不思进取花钱吃“现成饭”,开发原创模式方显自给自足,文化自强。这里需要普及的常识是,第一,购买海外正版模式,是中国电视业纳入国际电视正途的第一步。比起曾经的《快乐女生》对《美国偶像》的山寨, 《非诚勿扰》摆脱不了《让我们约会吧》 (《TAKE MEOUT》)的影子的阶段,中国电视跨越了“抄袭”模式的原始积累阴影。第二,当舆论将引进模式当作是原创的毒药,仿佛在一条引进改装的汽车流水线下,质疑“中国制造”的难以实现,这样的观念更是狭隘的。他们忽略了电视模式是创意知识产权,国外积累了近30年的电视模式开发经验,让中国在短短几年内迎头赶上,犹如要求我们的制造业突然独立自制了一批跑车在国际跑道上飙车,且不论其作为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
模式是海外原版的,人物故事,情感价值是中国的本土化再造。我们与其质疑购买模式,不如首先将评价标准定义在站立在模式之上的中国电视,是否承载了当下国人的情怀价值,他们的梦想成真,是否跃然于模式的技术框架之上?三季的《中国达人秀》、一季的《中国好声音》做到了;而火爆荧屏的户外真人秀显然对此力不从心。而对频频出现的“现象级”这一词汇所指向电视节目的评估,收视率、盈利力、传播力往往大于审美价值的影响力、国民心声的感召力、引领未来的驱动力。
这样的标准同样考验着以“原创”面目出现的本土模式。也有学者认为,资本追捧和收视率机制是遏制电视原创的杀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两个动机,对于购买模式本土化成功的风险和自主原创试错的风险是一致的。以央视来说,我们需要鼓励央视三套《完美星开幕》、十套的《发明梦工场》等原创节目的研发,也不会对他们在《嗨!2014》里冒进的娱乐冲动视而不见。标出八千万元版权费用的歌唱类真人秀《中国正在听》 (《RisingStar》)目前在央视三套播出三期,徘徊在1%左右收视率,可谓如履薄冰。
当下,中国电视在急速发展中,特别是在和新媒体的竞争和拥抱中,平衡着功利与实力的砝码。从2013年购买模式的高潮过渡到2014年合作模式、研发模式的试水,相对媒体唱衰“引进”疾呼 “原创”,所幸的是,主管部门的调控是降温而非熄火,业内人士的态度是警惕而不禁足。
套用一句老话:创新,是民族的生命力。购买模式是一次交易,模式的引进的真正成功,更在于操作团队的价值理念与技术实现;而所有的原创,都将建立在本土化实践之后的领悟、自信与使命。在前三季度硝烟过后,是否能在2015年出现“现象级”的原创中国电视模式,已成为电视业界下一轮比拼的前戏。让我们期待,下一个中国原创好节目。